欢迎您光临中国最大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浅议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
2008-01-23 来源:纺织导报 文字:[    ]

  11月8日,中美漫长而艰难的纺织品谈判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双方纺织品协议的签署为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争取到了总体较高的增长幅度,也为双方企业营造了一个可预见的市场环境。



  然而,这毕竟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并未根除引发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症结。因此,在适应协议内容、调整出口决策的同时,要认真对中国纺织品的贸易环境作一个客观公正的分 析和评价。



  中国纺织业面临的贸易摩擦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将长期存在



  如果认为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外部环境会随着中美纺织品协议的签署而得以彻底改善,是非常幼稚的。必须看到,从法律层面,2008年以后还有针对中国的“过渡期特定产品保障措施”可以继续实施到2013年,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将使中国企业在应诉反倾销措施时长期处于不利地位,还有反补贴调查将成为重要的贸易救济手段产生新的威胁。从实际情况,只要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增长没有回归理性,贸易摩擦就不会减少。



  就美国而言,纺织业目前仍占有美国工业的一席之地,现阶段的产业形态表现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并且在产业用纺织品、家纺产品等领域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并非简单地属于“夕阳产业”,而且生产地域集中,在美国特定的政治体制下,仍将拥有较强的政治影响力,产业本身不会消失,美国政府也不可能轻言放弃。为了使中美洲自由贸易协议(CAFTA)能得以通过,布什政府已经用中国纺织品与北卡州等议员进行了“交易”,相关承诺肯定会设法兑现。



  欧美等主要纺织品进口国,一方面得益于来自中国的价廉物美纺织品,另一方面出于对保护本国衰退纺织产业、维持地区经济、就业、国土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虑,会充分利用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贸易保护手段,继续对中国纺织品实施限制进口政策;通过与周边国家签署双边或区域性优惠贸易安排弱化中国纺织品的竞争优势;在世贸组织等多边体制内,联合其他中小发展中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等。



  同时,广大中小发展中国家因无法抵御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角度出发,也会采取实质行动制约中国纺织品的对外出口。因此,中国纺织品出口仍可能长期“四面受敌”。



  此外,中国政府为了灵活应对纺织品贸易摩擦,也会对内采取一些直接或间接的政策措施并不断加以调整。而政府的每一个动作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正面或者负面,长期的或者短期的影响。



  中国纺织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还将长期存在。



  理性分析中国纺织业在全球纺织品供应链重组中的竞争优势



  后配额时代的到来使全球纺织品供应链面临洗牌重组。新兴纺织品供应国以更低成本进入全球供应链,主要消费国的零售渠道逐渐为大型零售集团所控制,采购商以更大的自由在全球范围内采购产品,采购订单将紧紧跟随成本最低的供应国。尽管中国被视为后配额时代的最大供应国,但发达国家已经连连发出警告:将中国看作是唯一的供应商是非常危险的。



  在当前,中国纺织业在国际上的主要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成本、规模和质量等方面:产业链完整,劳动力资源丰富,投资不断增长,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和国内社会政治稳定等。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构成中国纺织业竞争优势,尤其是价格优势的主要源泉。但也应该看到,纺织产业的产业链很长,其上游产业(包括纤维的开发)和下游产业中的市场销售环节均属于技术或资本密集型,发达国家凭借自身雄厚的财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中国的竞争优势仅限于下游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的成衣生产环节,即目前中国纺织产业的竞争优势具有相对性和局部性的特点。



  中国纺织业的发展目前还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制约:首先是加工、贴牌生产(OEM)产品档次和质量的提高,主要简单依靠纺织机械不断升级的拉动,而高档纺织机械又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其次,产品生产线主要集中在传统成衣领域,而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竞争力薄弱;第三,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匮乏,缺乏国际知名品牌,从而导致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控制力薄弱,并且和国外进口商议价时多处于劣势地位。



  及时调整我国纺织贸易和产业政策并加大实施力度是当务之急



  中国纺织品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将长期存在,涉案产品范围、涉案地区也将不断扩大。为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对外应把握好纺织品出口与中国整体经贸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等重点议题之间的关系,采取积极抗辩的姿态以争取中方利益的最大化;对内则应加强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及时调整,加强协调,实现纺织业的良性发展。



  首先,要抓紧并及时调整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宏观调控政策:在理顺与主要纺织品消费国贸易关系的同时,积极鼓励开拓其他海外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鼓励民间企业用民间资本进行跨国贸易投资,利用相关国家的资源禀赋进行全球化运作;帮助企业在主要进口国市场加强渠道、品牌建设,掌握零售、分销等环节的控制力;尽快颁布各类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技术性标准,用市场化手段来设立出口门槛,限制低端的加工贸易无序发展;适当调整与出口相关的税率政策,减少对低档纺织品出口的政策刺激作用。



  同时,要理性看待中国纺织业目前所面临的贸易环境,把国外频繁对中国实施的“特保措施”看成是推动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一个客观压力和“加速器”,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尽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切实改变项目审批过程缓慢造成资金到位滞后;设立纺织业投资准入门槛,严格控制产能非理性扩大,对于利用淘汰设备继续扩大和转移产能的行为要立法惩处,同时要彻底淘汰劣质生产力,形成规模和强势纺织;要利用税收杠杆,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把目标转向产业升级,鼓励产业整合,促进区域性纺织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基础性研究和投入,逐步掌握原创性技术和科技成果,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



  实施内外市场并重战略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方向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新兴的纺织服装消费市场,中国已经得到全球商家的重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为中国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的同时,也造就了大量有支付能力的国内消费群体。



  事实证明,开拓国际市场的代价高昂,同时很可能把国内市场拱手相让。为此,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应当在注重国际市场的同时,高度重视国内市场,利用自身优势,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导,这符合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按照全球纺织服装产业演化发展的规律,从理论上分析,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已逐步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产品出口增速在完全排除由于配额等因素而释放出来的扩张以后趋势将逐步放缓;化纤产品、家用及工业用纺织品迅速发展;产品档次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朝横向和纵向一体化方向转变;以中等收入居民为支柱的国内需求将进一步崛起,渠道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表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未来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制造环节的高度产业化,更密切的是与下游的批发、零售、物流等环节的协调发展。



  当前,国内纺织服装消费市场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现象: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已逐步向品牌化、高档化方向发展。以上海为例,2005年上半年实现穿着用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33亿元,同比增长11%。消费势头旺盛的原因在于商品结构调整、品牌引进增多。二线城市,如无锡、南京、苏州、武汉、长沙等紧随其后,尽管居民购买力不能与一线城市相比,但也已具备品牌意识,开始成为国际零售商抢滩争夺的目标。相反,与城市消费差距的不断扩大,目前中国农村消费市场无法正常发育和繁荣的问题症结在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销售网点太少和市场运行不规范。中国广大农村纺织服装消费市场的开拓已经成为今后20年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大课题,也只要靠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来加以解决。然而,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纺织服装行业如何从上游行业(生产加工)向下游行业(包括批发、零售、物流等)的延伸和整合是非常关键的。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下游行业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上下游企业脱节,内外贸市场割裂,从而难以统筹资源、协调发展;企业对销售渠道缺乏控制力,外资企业垄断势力较强;市场需求和供给脱节,农村需求有待拉动等。国内大部分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只考虑接单生产、赚取低廉的加工费,而对于产品销往何处、以及产品售价等市场信息漠不关心,从而导致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下游产业竞争力薄弱、终端销售市场从产品打样、品牌推广到零售业态布局等关键性环节均被外资大量占领,严重抑制了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鉴于以上情况,建议对于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宏观导向进行调整,即:以市场为主导,促进纺织上下游企业的衔接,并朝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企业开拓销售渠道,提高对下游产业链的控制力;营造适度竞争环境,扶持中小型零售企业的发展,限制价格垄断行为,严厉打击假冒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销售网点的布局,挖掘国内市场需求潜力。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