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最大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回望2006年建筑陶瓷行业的八大热点词
2007-08-15 来源:华夏陶瓷网 文字:[    ]
站在新年开始的时空带上,回望2006年的建陶行业,五光十色的东西让人目不暇接。我们可以用八个关键词勾勒出建陶行业整个2006年的脉络走向。  

    热点一:异地扩张  
    2006年3月,鹰牌陶瓷年产值超过3亿人民币的河源生产基地正式点火投产,从而吹响了佛山陶瓷以大型企业领衔、中型企业跟进的异地扩张的号角。随后,新中源集团湖南衡阳投资项目签约完成,总投资6亿元。新明珠集团更是投资10亿元兴建高要生产基地。与此同时,佛山另30余家大中型陶瓷企业新一轮外建生产线规划也正处于紧锣密鼓地谋划和实施中。因为是扩张而不是外迁,所以佛山各级政府部门和业内专家对此较多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陶企向低成本地区扩张,既节省了经营成本,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会进一步扩大佛山陶瓷的区域影响力。  

    热点二:招商引资  
    作为含金量极高的区域品牌,“佛山陶瓷”引得各地政府竞折腰。伴随着佛山陶企争先恐后“走出去”的是,今年外地招商团的蜂拥而至,这些招商团在佛山八仙过海,各施招术,以图在产业转移中成为佛山陶瓷企业的首选之地,从而构成了2006年陶业的一道风景线。据了解2006年3月至10月期间,仅四川省就有8个县常驻佛山奔走招商。  

    热点三:营销之战  
    对于陶企而言,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越来越像是一场商机无限的“豪门夜宴”。较上届世界杯仅两家陶企涉入而言,此次参与世界杯营销的陶企不但数量大增,而且在推广力度、推广形式上都远超往年。有企业更是以央视为主投放的广告额高达千万元;有的则借力央视一套世界杯《午间战报》栏目进行高空广告轰炸;大品牌则着眼终端,巧借世界杯之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视界杯”运动;煞费苦心的企业还举办了幸运消费者“世界杯文化之旅”活动等。从四年前的冷眼旁观到四年后的积极参与,从紧跟央视到营销手段的多样化与差异化,无不显示了陶瓷企业营销方面的日渐激烈。  

    热点四:中国名牌  
    中国名牌是稀缺资源,“名牌”于陶企而言,不仅意味着知名度的极大提升,同时带来的是政府的巨额奖金、出口免检和迅速扩展的市场份额,利益的驱使让今年广东地区陶瓷行业的中国名牌申报变了味,不少申报企业为跳“龙门”而对数字进行疯狂注水,以至2006年的建陶评选被“名推委”叫停,原来已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品牌有效期顺延一年,而受秧及的福建陶企则开始叫屈:“本来是极有可能斩获几个‘中国名牌’的。”  

    热点五: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  
    2006年夏季,比炎热的天气还火热的是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选址之争。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与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于7月20日筹建“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馆址定在广东东莞。消息一出旋即引起各方的关注和争议。一方认为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理应建在占全国建陶产量六成以上的佛山才明正言顺,另一方则认为“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是公益的事业,既然是公共的文化载体,谁都有责任,有义务去爱护关心丰富支持它,建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真正代表建陶行业。应该说本次争论是有积极意义的,它像一面镜子映现出大家都在关心和支持中国建陶行业的发展,而这正是行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石。

    热点六:禁煤  
    2006年8月通过专家审定的《佛山市禅城区环境保护规划(2006-2020)》让业界一片哗然,让陶瓷企业发现,禅城区越来越“居不易”了。该规划要求,从2007年起,禅城区陶瓷企业禁止使用煤燃料,包括水煤浆、水煤气等。环保部门制定此规划事出有因,在油价持续飙升的压力下,禅城区一些陶企为节约成本开始效仿周边环保宽松的产区,纷纷上马便宜的水煤气和水煤浆。而随之带来的污染和安全隐患则让政府部门深感不安,于是有了此项规划。到2006年年末,全国各个省市也对该地区的陶瓷企业下文规定“煤改气”。虽然鉴于生产的实际状况,能否实施尚未可知,但政府对陶企污染整治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加大则是不争的事实。  

    热点七:出口退税  
    长期悬而未决的出口退税下调政策终在2006年9月15日尘埃落定,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陶瓷的出口退税率由13%骤降至8%。长期以来,在出口补贴等系列优惠政策推动下,中国陶瓷出口虽连创新高,但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浪费了资源,养活了一大批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仅靠出口退税活着的企业,海外低价无序竞争还连带引发了多国反倾销诉讼。而此次出口退税下调目的正是在于限制“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出口,逼迫陶瓷这类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核心竞争力,用品牌战略实现出口的跨越式发展。  

    热点八:环境标志认证  
    2006年9月17日,由国家环保总局制订的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陶瓷砖》、《卫生陶瓷》标准隆重颁布。我国建卫陶行业首批18家企业获得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至此,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环保方面有了行业标准。环境标志认证谋求的是“多方共赢”:于消费者而言,多了一项选购的依据,可以保证其放心使用;于企业而言,不光可以进入《政府绿色采购清单》、2008年北京奥运会工程的优先选用范围,同时可以获得出口的绿色通道,有利于国际市场的开拓;于政府而言,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  

    观点  
    建陶业的2006年的确不是一个安分的年头。企业不仅忙着要扩充自己的实力与“地盘”,巩固自己的市场和地位,还要想尽办法的抢占更多的市场。着实已经够分神的了,但是由于各种原材料的短缺涨价,本来已经飘高的成本,继续上涨。无奈之下,有一小部分企业在利益驱使下,做出了不光彩的事情,好在“名推委”明察秋毫没有让“中国名牌”大打折扣。  

    随着陶瓷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好,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对此项事业都给予了极高的关注,仅仅是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的选址问题就已经争论不休了。对于政府来讲希望更多的陶瓷企业能在各自所在的地方兴建生产线,这不仅仅能带来可观的“回报”,而且能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如就业、治安等。对于企业来讲,长期集中的发展,使他们在资源的享用上越来越难以发展,多年的生产已经让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环,只有转移生产线或者外迁才能够解决这活生生的困境。面对2006年一次又一次的能源涨价,企业的尴尬困境也越来越窘迫。企业需要扩张,政府需要招商,不谋而合的让企业与政府走在了一起,但是这个扩张和招商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谋求自身的发展,代价是否大了些?虽然政府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求企业“煤改气”,但是已经破环了再治理是不是亡羊补牢为时太晚呢?  

    而陶瓷业的技术创新,不是说了一天两天。2006年的出口退税下调,也不是空穴来风。小平同志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陶企业不提高自己产品的科技含量,就等于没有生产力,没有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中,一直都要靠价格竞争消费群体。没有政府的出口政策支撑,建陶企业叫苦连天,这能怪谁呢?如果政府不做出调整,进口国家也不会让步,反倾销与反反倾销将无休无止,最终受害的还是企业。企业是否也应该从自身开始反思了?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