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珠三角纺织产业的出路动力以及方向
2008-09-04 来源:中国纺织报 文字:[
大 中 小 ]
珠三角地区的纺织产业无疑是后配额时代里中国纺织业的一支生力军。来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广东省纺织服装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广东省纺织工业总产值和销售额在全国排名第三,却是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最多的省份,在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中占销售产值56%。值得注意的是,其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总额达64%,在外资企业出口中,这一比重高达90%以上。
挑战:后配额时代出路在升级
今天的珠三角,大量企业仍在依赖简单的规模扩张,以降低成本来赚取利润。佛山市南海区纺织行业协会会长陈树彬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一个企业有1亿元固定资产,假定每个月基本开销500万元,生产100万米、200万米或者300万米布的开销都差不多,满负荷生产肯定赚。而产量越大,则单位成本越低,生产100万米布的生产成本是2元/米,产量200万米时,生产成本也许就不到2元了。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开工亏,可不开工更亏。
在纺织后配额时代,中低档的大众消费产品不可避免地面对全球性产能过剩问题。中国劳动力便宜,又具有丰富的纤维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但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手段仍然控制在别人手里。在我国纺织业比较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品牌创新能力的情况下进入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工业产业升级的压力更大了,时间也无疑更加紧迫。
在珠三角,不少企业正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提升竞争力的摸索。樵利化纤织造有限公司从1997年投入200万元创办的,从一开始便认定不追求规模,志在追求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如今,樵利织造的固定资产达到了1亿元,年生产能力1000万米,2005年40%的产品出口。公司老总希望在研发和销售上投入更多,投入产出比的目标要达到1∶1.5甚至12,成本10元,附加值要到20%。他认为,企业的优势就在于产品开发和品种变化。2004年,樵利织造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定为2004/2005年度“大提花制造产品开发基地”;2005年,樵利织造自主研发的三种大提花面料均入选2005年度流行面料。
动力:产品创新与市场开发并进
“纺织企业不求大,珠三角纺织产业未来要向高尖端、个性化、品种新方向发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南方创新中心主任伏广伟说,“在意大利科墨地区,众多中小企业构成了这个针织业集群,其中不乏仅有5到10人的小企业,但个性化、高设计水平等高附加值因素成为产品高利润的保证。”
“显然,纺织业要升级,产品就必须不断创新。”陶文潮是从老国企里出来的技术员,如今在西樵一家织造厂里做面料产品研发。他的感触朴素而意味深长:“普通的布卖20多元一米,可技术含量高的别人做不了的布,每米能比一般的布高出1~2元,20万米布的纯利润一下子能增加几十万。”
“从经销商起步的生产商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一早就建立了市场渠道。”陈树彬谈及自己的创业经历时如是说。虎门的松鹰、以纯等品牌早年都曾在富民时装城摸爬滚打。要逐步走出对加工贸易、贴牌生产的依赖,市场开发成为产品创新之外珠三角纺织业升级的另一关键因素。
方向:塑造好集群区域品牌
“集群的形成是基于资源集聚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生产成本、创新能力、区域营销规模等优势。但从目前集群内部来分析,同类生产的外延发展快,产品雷同与同质化突出,一旦失去对市场变化的灵活反应能力,集群就只能靠压低成本度日,陷入过度竞争的困境,随之难免转入衰退。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缺乏品牌文化,就仍难摆脱区域性生产者的地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对现状不无忧虑。与此同时,国外的优势品牌正大步进入中国的高附加值市场。“争取在2010年前创出50个‘国内名牌’,‘国际名牌’要取得突破、争取2010年树起40个纺织产业集群名城名镇,树立区域品牌形象。”这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给广东省纺织业升级指出的方向。
从普遍经历过的盲目创牌风潮中冷静下来的珠三角各个纺织专业镇中,区域品牌已成为企业老总探讨品牌问题时提得最多的词。伏广伟认为,企业品牌需要积累,企业品牌的道路依旧漫长,各个纺织专业镇还是要走好区域品牌道路,同时企业全力发展自主品牌需要大力鼓励和提倡。同样一种家纺面料,和其他地区生产的相比,西樵产的每米价格要高出5元,西樵镇主管纺织产业的领导说:“‘西樵面料’这个整体的区域品牌在未来两三年要继续打造好,无论是集体参展、广告投入还是媒体宣传,都以区域品牌的形式出现,这关系到中小企业的生存,更是诞生企业名牌的基础。”
文字:[
大 中 小 ] [
打印本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