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最大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当前棉花市场形势及产业发展分析
2008-06-11 来源:中国纺织网 文字:[    ]
记者从安徽省供销社了解到,今年的棉花收购工作已经开始,但由于受到种植面积减少、消费增加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棉花价格一路走高。安徽省供销社副主任钱斌认为,目前棉花后市形势尚不明朗,价格走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棉花经营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涉棉企业一定要头脑清醒,谨慎运作。从长远看,我国棉花面积上不稳定,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仍需完善。(小标题)供需缺口创历史新高  价格上扬市场风险加大据了解,2005-2006年度的棉花市场总体形势呈现产量下降,价格上扬,棉农“惜售”,企业“慎购”的特点。



  一、产量普遍下降,供需缺口创历史新高。2005/2006年度,全国棉花种植面积7530万亩,同比减少1005万亩,降幅为11.7%。由于长江、黄河流域的部分省份受灾,单产有所下降,预计总产570万吨,缺口370万吨左右。比2003年和2004年235万吨的缺口多出100余万吨,创下历史新高。预计当年国内产需缺口近40%。其中,安徽省棉花种植面积535万亩,同比减少89万亩,降幅14.27%。原预计棉产量650万担,同比下降超过17%。因为6月份以后雨水偏多,特别是8月上旬的“麦莎”和9月上旬的“泰利”两次台风的影响,造成安徽省棉花减产约30%,预计总产为455万担,同比减产329万担,同比下降42.07%,今年安徽省棉花只能满足省内纺织企业的需求。



  二、价格高开高走,棉农“惜售”企业“慎购”。由于今年棉花市场短缺大势已经明朗,收购时起价就高,虽是少量上市,但是导向作用不可忽视。钱斌认为,今年的价格趋势可能是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前行,其间有一定幅度的波动,但价格上升之势是确定无疑的。由于供求缺口较大,今年棉花收购一开秤,价格就高达到2.8元/斤,比去年高0.45元/斤。受高开价和灾害影响,棉农的心理期望值大幅度提高,“惜售”心理浓厚,价格低于3元棉农不愿意出售。目前安徽沿江棉区籽棉收购价已经突破3元/斤;淮北棉区4集籽棉收购价也在2.8元/斤以上。而对棉花收购企业来说,则普遍比较谨慎。由于2003年棉花价格下跌厉害,涉棉企业亏损巨大,造成收购企业至今仍心有余悸。在今年棉价高开高走,后市价格尚不明朗的情况下,收购企业普遍比较谨慎,根本不敢大手笔操作,害怕一旦皮棉价格跌下来,产生严重亏损,因此观望情绪比较浓厚,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收购市场“启而不动”的情况。即便采购也多是快进快出。在安徽阜阳一些县市籽棉收购进展缓慢,前期收购的籽棉都卖给了外地企业。而濉溪的孙町、南坪等乡镇,私营棉商收购的籽棉全部被调往山东、河南等地,本地收购企业大部分按兵不动。钱斌说,受产量、价格和市场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今年棉花市场的风险进一步增大。虽然现在企业不敢轻易出手,但是在今年这种特殊情况下,如果一旦出现抢购,部分企业仍不免有从众心理,无疑会大大增加企业的销售风险。据测算,目前籽棉收购成本已经达到14000元/吨,而销售价格仅为14300元/吨左右,利润只有300元左右,如果除去加工、人员等项开支,仅够保本。(小标题)审时度势谨慎操作 保障体系亟待完善针对当前棉花市场潜在的较大经营风险,钱斌提醒企业应该头脑清醒。



  牢记2003年的历史教训,审时度势,谨慎操作。他认为企业在决策时必需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首先,棉花资源的全球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从2001年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棉花和纺织品已逐步与全球市场融为一体,尤其是近两年随着我国棉花进口和纺织品出口的大量增加,我国已经成为国际棉花贸易和纺织业的中心。国内企业在分析棉花资源开展购销经营使,不能仅看到国内资源,而要看到,从全球资源供求平衡且略有节余的现状来考虑,否则会给涉棉企业带来经营损失。事实上,2005/2006年度,全球棉花产量预计2440万吨,需求2390万吨,供大于求50万吨,期末库存1040万吨,同比增加250万吨。因此,从以上情况看,全球棉花资源充裕,国际贸易活跃。其次,国家调控措施日渐成熟。2003年棉价的大幅波动后,国家出台了一喜泪措施,较好地处理了各方利益。如2004年11月为防止棉价继续下跌,及时宣布按11500元/吨实行收储;今年3月份新棉种之前为防止植棉面积的大幅下滑,将收储价调整到12000元/吨。这些措施的采取,对稳定国内棉价,稳定棉花生产,保护棉农利益,协调涉棉产业各环节利益分配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涉棉企业一定要关注国家可能采取的调控措施,尤其是进口棉花和收放储备的数量、时间、价格等方面的动向,以避免在经营中陷入被动。再次,消费增长空间受到制约。我国2002年、2003年、2004年3年纱产量分别增长11.8%、15.6%和13.9%,纺织品出口总额3年分别增长15.9%、30.3%和21%,而全国纺织品消费年增长率约为2%,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量增加,即意味着其它国家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减少,由此导致一系列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摩擦。中国的纺织品及服装在未来几年应该能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加的空间也是有限的,这与前几年成长型的增长已有很大差别,也需要国内涉棉企业加以注意。此外,鉴于当前棉花安徽省供销社副主任钱斌认为,这几年我国棉花需求量逐年有较大幅度上升,但面积却不是随着棉花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而是随着棉花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2001年新棉价格大幅下降,2002年面积下降;2003年新棉价格大幅上涨,2004年面积大幅增加。这一方面说明国内的棉价形成机制尚不健全,未能及时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另一方面受国际棉价的制约,价格难以上升,其结果是种植面积下降,进口大量增加,对国际市场依存度大幅提高,国内棉花产业发展前在一定风险。他建议,在连续几年国内供不应求、进口逐年增加和未来几年棉花需求量仍会有所增长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国内棉花种植面积,以8500万亩为宜,产量达700万吨左右,保持25%-30%进口量较为有利。可以通过国家调控,提高棉价或给予种棉补贴等方式,刺激棉农扩大种植面积,这样保护了棉农的利益,增加棉花产量,而且对促进纺织业的健康发展也很有利。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实行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国家调控的棉花流通制度改革,从客观上推动棉花加工也加快联合、兼并、重组的步伐,彻底改变目前收购加工“少、散、乱”的落后局面,促进棉花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检验科学化、质量标准化、流通现代化。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