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在工行新推出的3款银信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投资方向的口径已经由1个多月前的“信托融资项目”统一变成了“前期已成立的信托融资项目”;招行的金葵花理财产品中,大量未定投资比例的组合投资产品也正将此前风光的单一信托融资产品排挤出人们的视线;与此同时,在一些商业银行内部,还在筛选更多的高端客户开始备战高门槛银信产品。
从7月初银监会口头叫停银信合作,到8月10日《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72号文”)的下发,游戏规则重订的1个多月,银行和信托公司等方面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并寻找新的生存之道。
“监管法则变了,大家已经心知肚明,整个运营模式也必须要变了,各家忙忙碌碌也正是为此。”北京一家信托公司的从业人士表示,在过去的1个多月,其在监管部门与合作机构之间已经奔波数次。
而在中行相关人士看来,即使银信双方已经在技术、投资方向等层面对产品作出了部分调整,但由于短期内难以找到完美的创新设计,银信产品的重新开闸,将很难再现上半年的火爆场景。“这样,占据上半年银信产品重要投资方向的地产融资肯定会受影响,成本也势必会提高。”
规则生变
正是“72号文”的下发,敲定了银信合作的现行游戏规则。
在回收银行表外资产、促使银信有机合作的直接目的下,该通知明确规定:第一,银信合作产品的期限不得低于1年;第二,银信合作产品不得设计为开放式;第三,融资类业务占银信合作比例不得高于30%;第四,银信合作产品不得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权;第五,银信合作业务产生的表外资产要在2年内转为表内资产。
尽管2年的期限大大缓冲了市场此前对于流动性会骤然收紧的悲观预期,但其他的几条银信业务限制,依然让部分从业人士难以乐观。
“根据信托业协会披露的截至今年6月底的信托资产分类统计,在2.9万亿元的信托总资产中,融资类占64%,投资类和事务管理类共占36%,这说明整个信托行业里,融资类比例是远远超过30%的。”中银国际银行业分析员徐小庆表示。
更需要注意的是,30%是针对银信理财产品,而这中间绝大部分都是投向贷款或票据资产,占比很可能更高于64%。这就触动了“72号文”中的处罚性条例:相关信托公司必须要停止新增业务,直至占比降至达标。
“从上面的数据看,超标的信托公司不会是少数。要想达标,除了停止新增融资类业务;就是扩大分母,增加非融资类业务占比,但后者很难。”徐小庆进一步表示这将大大限制未来的银信理财规模。
对扩大分母难提兴致的观点,也得到了光大银行相关负责人的认同:“投资的话我们自己就可以做,并且1年的续存期也不符合市场偏好。”
规模的控制还仅仅是“72号文”发力的一部分。在市场看来,存续期变长对产品流动性削减也大大地瓦解了此前运营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赵扬认为,“目前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存续期普遍较短,最短只有1个星期,长的也只在1年左右,如果银信理财产品都必须设计为1年以上,银信理财市场的流动性将变得极差,发行量也会萎缩。”
“此前,由于投资者偏好流动性强的产品,与此同时也为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我们多设计开放式信托,用短期的理财产品滚动购买期限较长的信托产品。但未来这一模式就做不成了。”一位信托公司产品经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