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王石:万科10年内做到规模超3000亿
2010-12-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字:[    ]

12月1日,万科披露今年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1000亿。12月5日,王石董事长宣布万科10年内做到规模超3000亿。

2010年1—11月,不少公司都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保利1—11月,公司实现签约面积626.19万平方米、签约金额571.4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88%、41.58%;佳兆业销售收入约人民币85亿元,同比增长67%;恒大预计将有接近80%的增长。随着越来越多的百亿甚至千亿房地产企业的出现,如何继续扩大规模的边际效益,如何使其高成长性持续下去成为业内最关心的话题。

“如果按照20%的复合增长率计算,到2014年万科的营业收入将超过2000亿,如果按25%的复合增长率计算就是2400亿。”王石如此分析万科3000亿的合理性。他认为假定未来整个经济增长放慢,复合增长率从25%降到10%,到2020年万科的规模将超过3000亿。

从1000亿走向3000亿,用十年完成,那么这段路如何走呢?

解决规模负增长

千亿后的管理平台需要在千亿前搭建好。

而这一准备是万科放弃了三年的发展才完成的。在万科达到500亿规模的2006年,总裁郁亮就注意到万科在规模和管理上的脱节,“那是不正常的速度,哪里顾得上整理自己的管理模式和业务结构,大家都只顾卖楼。”而这直接导致了万科2006年、2007年费用快速增长。2006年的年报显示,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万科的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也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34.19%和63.88%,管理费用由5.6亿元升至8.5亿元。这一现象在2007年并未好转,两项费用继续增加到11.9亿和17.6亿,增长幅度达到90.91%和105.22%,两项费用占总收入的8.3%。而同样在当年迅猛扩张的保利地产,此类费用只占总收入的5.5%。

“当一个企业的规模效应已经不能抵消克服管理难度上升的成本时,这个企业就到了增长的极限。”2007年万科在年报中陈述了自己的担忧。万科转向“有质量的增长”,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完善增长的管理架构,降低规模引发的费用上升,以扩大规模的边际效益,使规模真正成为一种优势。

郁亮提出的新管理模式为:万科集团总部和区域总部之间的业务不重叠,区域管理的事务集团不参与,集团管理的事务区域就不插手。

相对过去总部决策、区域执行的格局,郁亮将目前的架构比喻为一支球队:集团总部管理土地储备战略、财务、融资和高层人员变动等重大事项,相当于“裁判员”;4个区域总部承担了部分过去由集团总部担任的职能,被赋予了一定的独立性,例如如何取得土地,在哪些城市发展,区域开发的产品结构,以及区域内部的人事权,相当于“教练员”,剩下的一线“运动员”则负责具体项目的开发。

“一个区域总部管10个城市不成问题,今年开发范围达到34个城市,年底到40个城市。将人力资源分出去20%进入新的扩展区,这样的话不至于失血。同时,抽一些血出去,团队会更为活跃,这样才能解决进入更多城市、进入更多市场所带来的压力。”万科使用这种方式,大举进入二、三线城市,效果超过了郁亮的预想,提前4年达到了1000亿。

“万科自身感觉这次调整效果非常好,达到目标很顺利,而且可持续。”一位上海的私募基金经理在万科调研后表示。

“为千亿后的经营做准备,目前的管理平台能够支持公司继续成长。”万科董秘谭华杰表示。现阶段万科实施的正是战略总部、专业区域、执行一线的三级管理架构过渡。经过三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