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离行业本质是寿险业陷入困境的成因
2008-10-13 来源:理财周报 文字:[
大 中 小 ]
当寿险公司主营业务的70%以上都是资产管理型业务的时候,它的商业模式还是不是寿险公司?
当投资类业务的占比达到或者超过一半以上的时候,这个行业还算不算寿险行业?
“牢牢把握寿险行业的本质。”——太平洋寿险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杨晓灵在去年已提出这个问题。
行业战略方向有所偏离
从去年开始资本市场的带动,保险公司以及投保人都过于看重保险的投资功能,很多保险公司也力推投连险和万能险等投资险种,在谈到对此现象的看法时,杨晓灵对理财周报记者明确指出:“寿险行业的困境,成因在于选择了偏离行业本质的战略方向。”
杨晓灵道:“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公众的关注点都落在了投资回报上面。由于太过迁就和迎合市场的需求,保险公司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由于个人对投资收益的偏好,以及市场上营销员、银行渠道在销售时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消费者在购买投资型保险产品时往往存在很多非理性因素。在资本市场火爆的情况下,大多数购买投连等产品的客户将保险视为投资工具,而且对投资账户收益抱有相当高的预期。忽略了保险保障基础的建立,这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风险度是非常大的。
在营销策略上,把保险当基金卖、把投资型险种当寿险卖,这种做法或许还可以归咎于个别营销员,是一对一的,具有个别性。但在一段时间内,是整个行业都在告诉大众,“投连就是保险”。这才是最可怕的问题所在。
杨晓灵说:“最致命的是偏离行业本质而导致全社会对寿险的误读,所带来的恶化行业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保险的行业本质其实是保障,这种保障功能是其他任何金融工具的都无法代替的,这是我们这个行业存在的理由。”杨晓灵认为,其他任何一种投资或者储蓄方式,都解决不了意外情况发生时的风险问题,发生风险时需要的钱可能要挣很久才能获得,然而在投保的第一分钟,家庭就拥有了一份保障。
购买寿险是保全不是回报
理财包括收支平衡,转移风险,理性消费,稳健投资等。可以看出,投资只是其中的一个内容。但是一谈到理财,有些人就狭义地与投资回报联系起来。
杨晓灵谈到,理财其实是对金融资产进行调整与配置,实现总体的保值与增值。不同的配置方式可根据风险、回报、流动性、安全性来组合。
“寿险产品是个人金融资产的基本配置方式之一,与自给自足的储蓄和市场风险无以把握的证券相比,寿险产品借助社会共济的原理,把个人长期、尤其是老年的财务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这就是寿险行业提供的独一无二的价值。”杨晓灵表示,牢牢把握寿险行业的本质,返朴归真,应该是寿险行业走上坦途的战略选择。
针对目前的金融危机,杨晓灵表示,考虑到金融风险,购买寿险保障产品是个人金融资产保全的最佳方式,是最安全的避风港。
可能有人认为储蓄最安全,但从投资配置上讲,储蓄是自助,靠的是个人力量;而保险则是用其他人的钱来帮自己养老,刚好是储蓄足够后的一种剩余配置。
投资房地产、收藏等都可能血本无归,但寿险公司是有法律规定,不能破产。所以无论如何投保人的基本利益是有保障的,在遇到金融危机的时候,寿险是个人金融资产保全的最佳方式。
他还对记者强调到:“保险投资是保全而不是回报。”中产家庭尤其需要保险,富人抵抗风险能力强,而穷人由于绝对值小损失额度也低,恰恰是中产家庭是损失不起的。一旦发生意外变故,整个生活品质都无法恢复。
“保险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解决救急救难。一个人一年几十万的收入完全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假设意外就发生了呢?”杨晓灵提出的疑问,值得每个中产家庭思考。
文字:[
大 中 小 ] [
打印本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