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聚乳酸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据统计,2019年全球可生物降解塑料的产能达到117.11万吨,其中淀粉混合物产能最多,占比达到38%;PBAT和PBS石油基可降解塑料产能合计占到了32%;PLA和PHA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能合计达到27%。
聚乳酸(PLA)属于生物基塑料中的一种,生物基塑料是一类生物基、可生物降解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具有不同特性的创新型材料,包括聚乳酸(PLA)、聚羟基烷酸酯(PH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淀粉共混物(PSM),生物基聚乙烯(PE)、生物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生物基聚酰胺(PA)、生物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己内酯(PCL)。上述生物基塑料按原材料是否为生物基材料,是否可生物降解两个维度,可划分如下:
进出口方面,据统计,2019年中国聚乳酸进口量为24317吨,同比增长54%,出口量为3141吨,同比下降32.8%。
进出口额方面,据统计,2019年中国聚乳酸进口额为5846万美元,同比增长58%,出口额为920万美元,同比下降21.1%。
2、聚乳酸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目前全球PLA年生产能力约33万吨,产量约20万吨,生产企业主要包括美国NatureWorks、科碧恩普拉克、浙江海正等,其中NatureWorks和科碧恩-普拉克产能占到了全球约7成的产能。
3、中国聚乳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政策利好促进行业发展
当前环保问题是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出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目的,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限制塑料购物袋的生产和使用。美国旧金山市是美国第一个封杀塑料袋的城市,2007年3月27日,美国旧金山市议会通过一项法案,限令旧金山的超市、药店等零售商分别在6个月和1年内停止使用化工塑料袋。随后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酝酿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遏制“白色污染”:日本于2007年4月修订了《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要求超市、便利店削减购物袋、包装纸用量;巴西自2008年起,以各地自行立法的形式逐步禁止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澳大利亚政府规定自2008年底开始,超级市场将分阶段停止使用塑料购物袋。中国于2008年6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限塑令”;2015年1月1日,《吉林省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规定》正式实施,这是中国第一个全省范围采取高于国家标准的“限塑令”。在2018年全球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禁塑热潮,英国、智利、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等世界80多个国家都相继制定了“限塑令”或“禁塑令”。
另一方面,聚乳酸开发陆续被列入“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国家中长期科学科技发展规划》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甚至在国家的“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到“十三五”末,生物基聚酯、生物基聚氨酯、生物基尼龙和生物基增塑剂的年产能分别达到15万吨、20万吨、5万吨和20万吨;在10个城市形成示范应用,对石油基日用塑料制品的替代率达到50%左右;在生物基农用地膜推广10万亩以上;形成一批生物基纤维新产品。
生物基材料产业成为绿色与低碳经济增长的亮点,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实质性贡献。对石油基包装材料的禁用和限用,令可再生的制品成为全球紧俏的产品。国家大型战略计划的实施,将给聚乳酸行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和巨大的消费潜力。
二、技术发展是行业发展驱动力
聚乳酸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树脂成本高,主要原因是聚合技术工艺流程长、技术复杂、可变因素多,尚不能大规模批量生产;其次是乳酸作为聚乳酸的原料,其生产成本也相对过高。未来如果乳酸生产转化技术得到提升,聚乳酸的提纯技术更加工业化、商业化,那么聚乳酸的市场价格才能有效降低。这需要各研究院校和企业不断投入研发、聚乳酸行业上下游规范发展以及政府加以引导和支持等各方面努力。
三、聚乳酸纤维是未来发展重点
聚乳酸纤维的力学性能与通用纤维非常接近,并具有抑菌、可降解等特点,是最有望大规模取代石油基纤维的生物质纤维之一。2018年,中国年产化学纤维约5000万吨,占世界化学总量的70%以上,若取代其1%~3%,将形成50万吨~150万吨的聚乳酸纤维产业。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在技术和原料供应方面改进。从技术方面看,目前纤维生产中对于L-乳酸和D-乳酸的应用比例、嵌合条件,以及其与聚乳酸共聚物系统的研究和产业化开发较缺乏,而且D-乳酸的大规模、低成本发酵生产技术尚不成熟。从原料供应方面来看,国内尚有两大难题待解决:一是能够稳定地提供纤维级聚乳酸原料;二是成本降至1.5万元/吨左右的水平(聚酯成本1.1万~1.2万元/吨)。
本公司出品的研究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国PLA行业市场发展环境、PLA行业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PLA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PLA行业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PLA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PLA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PLA行业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PLA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PLA。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PLA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P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