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2021-2025年中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分析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预测报告
2021-04-09
  • [报告ID] 151860
  • [关键词] 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
  • [报告名称] 2021-2025年中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分析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预测报告
  • [交付方式] EMS特快专递 EMAIL
  • [完成日期] 2021/3/3
  • [报告页数] 页
  • [报告字数] 字
  • [图 表 数] 个
  • [报告价格] 印刷版7500 电子版7800 印刷+电子8000
  • [传真订购]
加入收藏 文字:[    ]
报告简介

一、中国不良资产发展现状

不良资产主要指的是贷款人员因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无法按量、按时、按息的偿还银行,这时银行则有权利用贷款人的资产作为这些无法偿还的贷款,而这之中所涉及到的资产则为“不良资产”。不良资产以银行贷款为主,也包括非金融机构的应收账款,银行不良贷款分为企业类和个人类,个人贷款又可分为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

 

不良资产的分类

近年来,我国不良资产市场规模不断扩张,不良资产的范围不仅局限于银行的不良贷款,还包括企业应收账款的坏账,主要表现为:一是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双升;二是全国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和增速扩大。近几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效果显著,产能过剩行业关停并转,“僵尸企业”处置加速,金融机构去杠杆,这一过程释放了大量不良资产。

预计未来国有“僵尸企业”的处置可能会呈现力度加大、节奏加快的特征,金融系统“摸家底”的行动已经逐步开展,大资管行业穿透式监管即将落地,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信托等行业加速洗牌,风险逐渐暴露,不良资产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

二、不良资产处置行业概述

一直以来,不良资产处置都是银行发展的重点,而且从某个角度上分析,不良资产处置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发展,甚至会因一些不良资产处置不得当而为金融服务埋下安全隐患,不利于金融服务行业的顺利发展。从产业链来看,其中上游主要是不良资产的供应方,包括银行、非银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等;中游主要是不良资产处置的主体,最早是四大资产管理机构,随着国家政策宽松,资产管理牌照下放,省级地方AMC陆续进入市场;下游主要是不良资产的买方,类型较为广泛,可分类为财务投资者、产业投资者(上下游)、债务人及关联方,常见的投资者包括外资投行、房地产投资基金、民营资产管理公司等。同时,衍生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律所、评估机构、拍卖行等专业服务机构也在产业链中扮演承上启下,提供服务的角色。

 

不良资产处置产业链示意图

个人不良资产处置与企业不良资产处置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1)资产属性不同。企业类贷款户数少、金额大,一般具有抵押物。个人类贷款户数多、金额小,有抵押类贷款,也有信用类贷款。(2)发展阶段不同。我国不良资产管理的历史主要围绕企业不良资产,产业链成熟、法律框架完善。目前国内对于个人破产尚未界定,相关法律有待完善。(3)处置方式不同。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比较多样化,包括正常清收、诉讼追偿、债权转让、资产重组、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需要专业能力较强的团队进行定制化的处理。个人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趋于标准化,主要包括催收和抵押物的处置等,可通过技术手段固化流程,提升效率。

 

个人不良资产处置与企业不良资产处置的区别

 

三、中国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率仅为20%,并且呈现极度不平衡的地域差异,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较发达省份规模较大,均超过千亿规模,而河北、河南、青海、内蒙等地虽然不良资产规模较小,但攀升速度很快,2016年平均上涨0.6个百分点。不良资产率的增加,也给不良资产处置增加一定的难度,而且从现阶段不良资产的处置情况来分析,处置的主导力量为政府,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政府主要通过发挥出制度、政策、税务、审计等功能,并由相应的监督部门加强对银行金融监管。

不良资产最初的处置方式是所谓的“三打”,即打包、打折、打官司。随着政策性处置阶段的结束,商业化、市场化处置成为主流,与此同时,处置手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购重组等投行化手段成为提升资产价值的重要方式。总的来说,现阶段不良资产处置主要包括诉讼追偿、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市场化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互联网+”处置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AMC纷纷借用互联网平台缩短不良资产处置时间,提升处置效率。如四大AMC均与阿里巴巴合作,入驻淘宝资产处置平台。还有专门的互联网不良资产多功能平台,如“分金社”“银资网”等,采用投行化运作手段。

 “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模式自2015年兴起发展至今,形成了不同模式的运作链条,其业务模式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撮合催收类、数据服务类、资产拍卖类、以及众筹投资类。其中撮合催收类的定位是连接委托方和催收方的平台,目前“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上的平台以这种模式的居多,典型代表有资产360、原动天、人人收等。

“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业务模式分类

本公司出品的研究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市场发展环境、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


报告目录
2021-2025年中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分析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预测报告
第一章 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的相关概述
第二章 中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2.1 经济环境
2.1.1 国内生产总值
2.1.2 对外经济分析
2.1.3 固定资产投资
2.1.4 服务业运行状况
2.1.5 宏观经济展望
2.2 金融环境
2.2.1 不良贷款率现状
2.2.2 债券市场规模
2.2.3 银行业经营状况
2.2.4 杠杆率水平状况
2.3 互联网环境
2.3.1 互联网发展特征
2.3.2 信息化建设状况
2.3.3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2.3.4 网络金融应用分析
2.3.5 移动互联网核心技术
2.4 政策环境
2.4.1 不良资产处置的政策演变
2.4.2 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指引
2.4.3 资管行业迎来统一监管标准
2.4.4 下调商业银行拨备监管要求
2.4.5 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
2.4.6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
第三章 2018-2020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全面分析
3.1 2018-2020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综述
3.1.1 行业发展历程
3.1.2 行业发展特征
3.1.3 行业驱动因素
3.1.4 行业发展优势
3.1.5 行业金融功能效应
3.2 2018-2020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运行情况
3.2.1 行业发展回顾
3.2.2 行业政策发展
3.2.3 市场规模分析
3.2.4 资本市场分析
3.2.5 行业运作模式
3.2.6 行业发展变革
3.3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问题分析
3.3.1 行业发展问题
3.3.2 行业发展风险
3.3.3 法律监管问题
3.3.4 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3.4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对策
3.4.1 优化策略分析
3.4.2 风险防控措施
3.4.3 行业监管策略
3.4.4 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第四章 2018-2020年中国传统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发展综述
4.1 国际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发展及经验借鉴
4.1.1 美国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4.1.2 日本不良资产处置方法
4.1.3 韩国不良处置方法经验
4.1.4 对我国行业发展的启示
4.2 2018-2020年中国传统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发展分析
4.2.1 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分析
4.2.2 不良资产行业生态体系
4.2.3 不良资产经营特点分析
4.2.4 不良资产处置发展历程
4.2.5 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痛点
4.2.6 不良资产处置行业现状
4.2.7 不良资产处置行业需求
4.2.8 不良资产处置行业格局
4.2.9 私募基金投资不良资产
4.3 中国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分析
4.3.1 传统收购处置
4.3.2 困境企业重整
4.3.3 违约债务重组
4.3.4 市场化债转股
4.3.5 不良资产证券化
4.4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创新模式
4.4.1 “不良资产+延期收款”业务模式
4.4.2 “不良资产+债务重组”业务模式
4.4.3 “不良资产+代为清偿”业务模式
4.4.4 “不良资产+产融合作”业务模式
4.4.5 “不良资产+追加投资”业务模式
4.4.6 “不良资产+破产重整”业务模式
4.4.7 “不良资产+行业并购”业务模式
4.4.8 “不良资产+债转股”业务模式
4.4.9 “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
4.4.10 “不良资产+资本市场”业务模式
4.5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问题
4.5.1 不良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4.5.2 不良资产出售中的问题
4.5.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问题
4.5.4 不良资产重组的问题
4.6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策略
4.6.1 注重法律机制建设
4.6.2 不断完善考核机制
4.6.3 加强公司内部管理
第五章 2018-2020年中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发展深度分析
5.1 2018-2020年中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发展状况
5.1.1 生态圈
5.1.2 发展现状
5.1.3 优势分析
5.1.4 制约因素
5.1.5 盈利因素
5.1.6 发展路径
5.2 中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发展模式分析
5.2.1 不良资产信息发布平台模式
5.2.2 不良资产撮合买卖交易平台模式
5.2.3 不良资产数据服务平台模式
5.2.4 不良资产委托处置撮合平台模式
5.2.5 不良资产众筹投资平台模式
5.3 中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5.3.1 业务资质问题
5.3.2 业务标准化问题
5.3.3 权威性与专业性问题
5.3.4 目标客户匹配问题
5.4 中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发展策略分析
5.4.1 搭建统一交易平台
5.4.2 放宽行业相关政策
5.4.3 突破业务发展瓶颈
第六章 2018-2020年互联网金融趋势下资产管理发展分析
6.1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资产管理经营的影响
6.1.1 投资者门槛降低
6.1.2 经营模式差异化发展
6.1.3 核心竞争力呈现多样化
6.2 互联网资产管理的发展形式
6.2.1 互联网企业跨界加入竞争
6.2.2 金融机构自主建流模式
6.2.3 金融机构引流模式
6.3 互联网资产管理平台业务开展模式
6.3.1 业务模式发展方向
6.3.2 被动型智能投资模式
6.3.3 策略共享型组合投资模式。
6.3.4 O2O服务模式
6.3.5 账户智能管理模式
6.3.6 量化投资模式
6.4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互联网化发展模式
6.4.1 资产管理互联网化的模式和优势
6.4.2 互联网证券业务的开展模式
6.4.3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发展模式选择
6.5 资产管理“互联网”化面临的风险
6.5.1 信息技术风险
6.5.2 信用风险
6.5.3 运营风险
6.5.4 流动性风险
6.5.5 外部法律风险
6.6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互联网化发展路径
6.6.1 明确资管业务定位
6.6.2 资产管理网络化流程
6.6.3 资产管理流程再造
6.7 中国互联网金融资产管理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6.7.1 网络安全问题
6.7.2 受众群体仍需扩大
6.7.3 专业技术壁垒较高
6.7.4 客户适当性问题
6.8 中国互联网金融资产管理发展建议
6.8.1 拓展优质资产来源
6.8.2 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6.8.3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第七章 2018-2020年中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典型平台业务分析
7.1 分金社
7.1.1 平台基本情况
7.1.2 平台商业模式
7.1.3 平台业务范围
7.1.4 平台业务流程
7.2 搜赖网
7.2.1 平台基本情况
7.2.2 平台商业模式
7.2.3 平台收入来源
7.2.4 平台运作模式
7.3 资产360
7.3.1 平台基本情况
7.3.2 主营业务模式
7.3.3 平台委案流程
7.3.4 不良资产管理方案
7.4 原动天
7.4.1 平台基本情况
7.4.2 平台核心优势
7.4.3 业务运行模式
7.4.4 不良资产处置方案
7.5 资产处置服务网
7.5.1 平台基本情况
7.5.2 平台商业模式
7.5.3 平台业务范围
7.6 特资网
7.6.1 平台基本情况
7.6.2 平台商业模式
7.6.3 业务服务模式
7.7 A资产
7.7.1 平台基本情况
7.7.2 平台发展背景
第八章 中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投融资分析
8.1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投融资现状
8.1.1 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
8.1.2 中国互联网投融资状况
8.1.3 互联网金融投融资数量
8.1.4 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占比
8.1.5 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动态
8.1.6 投资市场面临的挑战
8.2 不良资产处置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8.2.1 市场空间巨大
8.2.2 行业前景展望
8.2.3 行业持续扩容
8.3 疫情之下不良资产处置投资策略分析
8.4 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投资分析
8.4.1 行业投资机会
8.4.2 行业发展潜力
8.4.3 行业投资建议
第九章 中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前景及趋势预测分析
9.1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9.1.1 互联网金融发展展望
9.1.2 互联网金融发展机遇
9.1.3 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
9.1.4 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趋势
9.1.5 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预测
9.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资产管理发展趋势
9.2.1 投资门槛大众化
9.2.2 综合账户的管理
9.2.3 O2O模式快速发展
9.3  2021-2025年中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预测分析

附录:
附录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本管理办法(试行)
附录二: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附录三: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图表目录
图表1 2015-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 2015-201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图表3 2020年4季度和全年GDP初步核算数据
图表4 2015-2020年GDP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5 2015-2020年GDP环比增长速度
图表6 2015-2019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图表7 2019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8 2019年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9 2019年主要商品进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0 2019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金额、增长速度及其比重
图表11 2019年三次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
图表12 2019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速度
图表13 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与运营能力
图表14 2019-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
图表15 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图表16 2016-2020年美国个人消费支出
图表17 2018-2020年美国库存总额
图表18 2016-2020年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与利润总额累计同比
图表19 2020年下半年房地产政策
图表20 2020年下半年房地产政策-续
图表21 2017-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占总发行额的比重
图表22 2013-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名义同比
图表23 2015-2020年全国生猪存栏同比
图表24 2015-2020年22个省市猪肉平均价
图表25 2016-2020年布伦特原油现货价
图表26 2018-2020年社会融资新增规模
图表27 2015-2020年债券市场主要债券品种发行量变化情况
图表28 2020年37家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及其同比增速对比
图表29 2020年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及其同比增速对比
图表30 2020年区域性银行营业收入及其同比增速对比
图表31 2015-2020年中国商业银行净利润变化情况
图表32 2020年37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及其同比增速对比
图表33 2020年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及其同比增速对比
图表34 2020年区域性银行净利润及其同比增速对比
图表35 2020年37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季度变动对比
图表36 2019-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及其同比增速变动
图表37 2020年36家上市银行资产规模及其同比增速对比
图表38 2020年34家上市银行贷款规模及其同比增速对比
图表39 2020年上市银行资产结构变化情况
图表40 2018-2020年惠普小微贷款变化情况
图表41 2019-2020年中长期贷款变化情况
图表42 2020年上市银行负债结构变化情况
图表43 2015-2020年结构性存款
图表44 2020年34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及其同比增速变动对比
图表45 2017-2020年各类型商业银行不良率变动情况
图表46 2020年3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对比
图表47 2020年37家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对比
图表48 2013-2020年商业银行资本债发行规模
图表49 2010-2020年资本债、金融债发行规模
图表50 2017-2020年各类型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情况
图表51 2018-2020年二级资本债平均发行利率变化(银行类型)
图表52 部分银行旗下金融科技子公司
图表53 2019年以来商业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情况
图表54 中小银行改革重组的相关政策信息
图表55 2011-2020年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及其分布
图表56 2011-2020年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
图表57 2011-2020年居民部门杠杆率
图表58 2015-2020年中国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图表59 2017-2020年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图表60 2017-2020年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图表61 2008-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及增速
图表62 2014-2019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和增速
图表63 2014-2018年互联网金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
图表64 2019年以来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部分政策
文字:[    ] [ 打印本页 ] [ 返回顶部 ]
1.客户确定购买意向
2.签订购买合同
3.客户支付款项
4.提交资料
5.款到快递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