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2021-2025年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战略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2021-08-11
  • [报告ID] 156742
  • [关键词] 地热能产业发展
  • [报告名称] 2021-2025年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战略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交付方式] EMS特快专递 EMAIL
  • [完成日期] 2021/8/8
  • [报告页数] 页
  • [报告字数] 字
  • [图 表 数] 个
  • [报告价格] 印刷版8000 电子版8000 印刷+电子8500
  • [传真订购]
加入收藏 文字:[    ]
报告简介

1、多因素促进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行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颁布多项政策法规支持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逐渐明确了地热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发电与供暖方面的重要地位,如何高效利用和开发地热能,是相关部门一直在思考的主题。

除政策因素的驱动外,地热能开发利用还受商业利益、环境因素的驱动影响。

1)基于旅游业、农业的商业利益驱动

温泉旅游、农业种植、市政供暖是热能利用的传统项目,也是近些年大力发展的项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地热能“热”的基本属性,而追求更深层次的价值。因此,地热能的开发应该积极融入文化、生物、地理知识,深入挖掘温泉所携带的自然魅力,人们对温泉及周边景物的情感寄托,以及地热能能够赋予产品特定的生物属性。

2)基于大气污染、节能减排的压力所迫

地热发电、地热制冷技术是解决当前雾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是冬天气候寒冷,水利发电效果差,雾霾严重。但要在地热发电、地热制冷技术上取得突破,首先要加大地热资源的勘探力度,充分挖掘地热资源贫乏地区所蕴藏的地热资源,尽可能的均衡我国地热资源分布情况。

2、中国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干热岩资源储量丰富

根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年调查评价结果,分类型来看,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其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南部、华北地区、江淮流域、四川盆地和西北地区东部。

我国大陆水热型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18.65亿吨标准煤(回灌情景下)。其中,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能资源占比达95%以上,主要分布在华北、松辽、苏北、江汉、鄂尔多斯、四川等平原(盆地)以及东南沿海、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山地丘陵地区,可用于供暖、工业干燥、旅游、康养和种植养殖等;

高温水热型地热能资源主要分布于西藏南部、云南西部、四川西部和台湾省,西南地区高温水热型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1800万吨标准煤,发电潜力7120兆瓦,地热能资源的梯级高效开发利用可满足四川西部、西藏南部少数民旅地区约50%人口的用电和供暖需求。

而我国干热岩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其次为云南、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鉴于干热岩型地热能勘查开发难度和技术发展趋势,埋深在5500m以浅的干热岩型地热能将是未来15-30年中国地热能勘查开发研究的重点领域。

我国地热能资源丰富,但资源探明率和利用程度较低,开发利用潜力很大。据统计,中国大陆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可实现供暖(制冷)建筑面积320亿平方米;

大陆水热型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18.65亿吨标准煤;埋深3000-10000m干热岩型地热能基础资源量约为2.5×1025J(折合856万亿吨标准煤),其中埋深在5500m以浅的基础资源量约为3.1×1024J(折合106万亿吨标准煤)。

3、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行业逐步成长

在人类开发利用各类能源的过程中,地热能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地热能的开采使用成为了新能源领域的一个重点。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1-2003年)

1971年北京氧气厂第一眼水热井的成功钻探和当年2月份河北怀来县后郝窑地热发电试验的开展,拉开了我国地热能规模开发利用的帷幕。在这一阶段,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初步得到能源界的重视,出现了个别区域分散开发,对地热能资源的勘探和评价工作也逐步开展,在这一时期,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从统计数据上看,商品化的地热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基本为零,相关技术尚处于初级研发阶段。

——成长阶段(2004-2016年)

在这一阶段,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的特点,产能逐步释放,开始了一大批代表性的企业。在相关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地热能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出现了一系列质的变化:开发利用范围实现了不同层次的拓展,设备逐步完成由小型向中大型、由粗糙型向专业型的过渡,技术研发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这一时期,我国迅速成长为全球地热能直接利用量最大的国家。

——快速成长阶段(2017年-至今)

以《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0年)》等纲领性文件的出台为标志,地热能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国家战略层面,产业规划、行业监管、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开始走向正规,产业规模快速提升,出现了项目导向、利润导向、技术导向PPP等多种运营模式。

4、中国地热能应用领域广泛,地热能的直接利用成效显著

——地热能应用领域广泛

地热能利用分为地热发电和地热直接利用两种途径。其中直接地热应用主要是用于地热供暖、地热工业、地热农业以及地热医疗等领域。

近年来,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发展加快,成效显著。在地热能直接利用方面,我国已经取得较好成绩;在地热发电方面,发电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性有待提高。

2)中国地热发电规模较小,地热发电发展停滞

由于相较于其他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地热发电有着更高的成本,主要原因是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处于起步阶段,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目前,我国地热能开发主要集中在供暖、制冷以及浅层地热开发,近年来由于技术原因地热发电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5、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行业发展目标明确,干热岩地热能为未来发展主要方向

近年来,我国加强能源体系建设,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地热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中科院2012年发布的《中国地热资源中长期战略规划》显示,在地热直接利用方面,到2020年我国浅层地热能利用将达5000MWh,地热(温泉)直接利用4000MWh;

到2030年我国浅层地热能利用将达10000MWh,地热(温泉)直接利用6500MWh;到2050年我国浅层地热能利用将达25000MWh,地热(温泉)直接利用10000MWh,地热能直接利用空间巨大。

在地热发电方面,到2020年我国干热岩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将达25MWe,到2030年我国干热岩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将达100MWe,到2050年我国干热岩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将达300MWe。

中国大陆埋深5500米以浅干热岩型地热能资源量折合约为106万吨标准煤,随着加强地热能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的研发,开展干热岩资源发电试验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选择场址并进行必要的前期勘探工作,干热岩地热能为未来发展主要方向。

本公司出品的研究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国地热能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地热能行业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地热能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地热能行业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地热能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地热能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地热能行业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地热能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地热能。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地热能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地热能。


报告目录
2021-2025年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战略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第一章 地热能相关概述
第二章 2018-2021年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2.1 经济环境
2.1.1 全球经济运行情况
2.1.2 中国宏观经济概况
2.1.3 中国对外经济分析
2.1.4 中国工业运行情况
2.1.5 经济转型升级态势
2.1.6 国内宏观经济展望
2.2 政策环境
2.2.1 国家层面政策
2.2.2 行业标准建设
2.2.3 资源税收影响
2.2.4 相关促进政策
2.2.5 政策问题探析
2.3 能源产业环境
2.3.1 能源消费结构分类
2.3.2 全球能源消费情况
2.3.3 中国能源供需状况
2.3.4 中国能源安全隐忧
2.3.5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
2.3.6 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展望
2.3.7 疫情对全球能源转型影响
第三章 2019-2021年地热能产业发展分析
3.1 全球地热能产业发展分析
3.1.1 资源储量及分布
3.1.2 地热发电发展现状
3.1.3 地热发电规模分析
3.1.4 直接利用发展现状
3.1.5 地热资源开发进展
3.1.6 地热能产业开发趋势
3.2 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分析
3.2.1 地热资源分布
3.2.2 行业发展历程
3.2.3 开发利用状况
3.2.4 市场需求分析
3.2.5 行业重要事件
3.3 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SWOT分析
3.3.1 优势(Strength)
3.3.2 劣势(Weakness)
3.3.3 机遇(Opportunity)
3.3.4 挑战(Threat)
3.4 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发展分析
3.4.1 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技术
3.4.2 地热井钻完井技术
3.4.3 地热发电技术
3.4.4 技术专利情况
3.4.5 技术发展趋势
3.5 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战略及对策
3.5.1 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3.5.2 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5.3 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第四章 2019-2021年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4.1 地热能产业发展模式
4.1.1 要素驱动模式
4.1.2 政府驱动模式
4.1.3 投资驱动模式
4.1.4 创新驱动模式
4.1.5 系统驱动模式
4.2 地热能产业经营模式
4.2.1 BOO模式
4.2.2 BOT模式
4.2.3 EMC模式
4.2.4 PPP模式
4.3 地热能产业开发利用模式案例分析
4.3.1 雄安模式
4.3.2 东营复合模式
第五章 2019-2021年中国地热发电行业发展分析
5.1 地热能发电行业发展分析
5.1.1 行业发展历程
5.1.2 市场驱动因素
5.1.3 行业发展现状
5.1.4 行业发展挑战
5.1.5 行业发展对策
5.1.6 行业发展前景
5.2 地热发电技术解析
5.2.1 发电原理
5.2.2 发电系统
5.2.3 发电技术
5.2.4 关键技术
5.2.5 研究方向
5.2.6 技术难点
5.3 地热发电成本解析
5.3.1 影响因素
5.3.2 投资成本
5.3.3 发电成本
5.3.4 加权平准发电成本
5.3.5 经济效益评价
5.4 中国地热发电行业典型案例分析
5.4.1 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项目
5.4.2 西藏羊易地热发电站项目
5.4.3 广东丰顺地热电站项目
5.4.4 云南瑞丽地热发电项目
第六章 2019-2021年中国地热能直接利用行业发展分析
6.1 中国地热能直接利用领域
6.1.1 地热供暖
6.1.2 地热农业
6.1.3 地热温泉旅游
6.1.4 地热医疗
6.1.5 地热工业
6.2 中国地热能直接利用制约因素与战略分析
6.2.1 制约因素
6.2.2 发展战略
6.3 中国地热能直接利用典型案例分析
6.3.1 地热供暖示范项目
6.3.2 地热农业应用案例
6.3.3 地热+温泉特色小镇
第七章 2019-2021年中国地源热泵行业发展分析
7.1 地源热泵相关概述
7.1.1 定义及特点
7.1.2 行业产业链
7.2 中国地源热泵行业发展状况
7.2.1 行业发展历程
7.2.2 行业经济效益
7.2.3 行业标准体系
7.2.4 行业发展动因
7.2.5 行业发展现状
7.2.6 项目建设进展
7.2.7 项目运营模式
7.2.8 主要企业情况
7.3 中国地源热泵行业壁垒分析
7.3.1 资质壁垒
7.3.2 人才壁垒
7.3.3 技术壁垒
7.3.4 市场壁垒
7.3.5 资金壁垒
7.3.6 定制化生产能力壁垒
7.4 中国地源热泵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建议分析
7.4.1 行业发展面临挑战
7.4.2 行业发展建议
7.5 行业发展潜力与趋势分析
7.5.1 区域发展规划
7.5.2 行业发展趋势
第八章 2019-2021年京津冀地热能产业发展分析
8.1 京津冀地热能发展总体分析
8.1.1 地热能发展动力
8.1.2 地热能发展困境
8.1.3 地热能发展机遇
8.1.4 地热能开发潜力
8.1.5 地热能研发建设
8.2 河北省地热能产业发展分析
8.2.1 地热资源分布
8.2.2 地热取暖情况
8.2.3 地热开发技术
8.2.4 雄安新区发展情况
8.2.5 产业发展困境
8.3 天津市地热能产业发展分析
8.3.1 地热资源分布
8.3.2 开发利用现状
8.3.3 资源开发潜力
8.3.4 产业相关政策
8.3.5 产业发展成果
8.3.6 产业发展目标
8.4 北京市地热能产业发展分析
8.4.1 地热资源分布
8.4.2 开发利用成果
8.4.3 地热项目建设
第九章 2019-2021年中国其他省市地热能产业发展分析
9.1 山西省
9.1.1 地热资源分布
9.1.2 开发利用现状
9.1.3 相关政策支持
9.1.4 地热发电建设
9.1.5 资源勘查动态
9.2 山东省
9.2.1 地热资源分布
9.2.2 地热标准发布
9.2.3 开发利用情况
9.2.4 产业发展规划
9.3 河南省
9.3.1 地热资源分布
9.3.2 地热资源平台
9.3.3 行业发展现状
9.3.4 相关政策支持
9.3.5 行业发展不足
9.3.6 行业发展对策
9.3.7 行业发展前景
9.4 其他省市地热能产业发展分析
9.4.1 西藏
9.4.2 内蒙古
9.4.3 青海省
9.4.4 贵州省
9.4.5 黑龙江
9.4.6 陕西省
9.4.7 合肥市
第十章 2017-2020年中国地热能产业重点企业分析
10.1 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10.1.1 企业发展概况
10.1.2 2018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0.1.3 2019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0.1.4 2020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0.2 浙江开山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
10.2.1 企业发展概况
10.2.2 地热项目业务
10.2.3 经营效益分析
10.2.4 业务经营分析
10.2.5 财务状况分析
10.2.6 核心竞争力分析
10.2.7 公司发展战略
10.2.8 未来前景展望
10.3 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0.3.1 企业发展概况
10.3.2 经营效益分析
10.3.3 业务经营分析
10.3.4 财务状况分析
10.3.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0.3.6 公司发展战略
10.3.7 未来前景展望
10.4 上海汉钟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10.4.1 企业发展概况
10.4.2 经营效益分析
10.4.3 业务经营分析
10.4.4 财务状况分析
10.4.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0.4.6 公司发展战略
10.4.7 未来前景展望
10.5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10.5.1 企业发展概况
10.5.2 经营效益分析
10.5.3 业务经营分析
10.5.4 财务状况分析
10.5.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0.5.6 未来前景展望
10.6 长虹华意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
10.6.1 企业发展概况
10.6.2 经营效益分析
10.6.3 业务经营分析
10.6.4 财务状况分析
10.6.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0.6.6 公司发展战略
10.6.7 未来前景展望
10.7 恒泰艾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0.7.1 企业发展概况
10.7.2 业务板块布局
10.7.3 经营效益分析
10.7.4 业务经营分析
10.7.5 财务状况分析
10.7.6 核心竞争力分析
10.7.7 未来前景展望
第十一章 中国地热能产业投融资分析
11.1 地热能产业投资分析
11.1.1 投资价值分析
11.1.2 环境社会效益
11.1.3 投资机会分析
11.2 地热能产业投融资模式分析
11.2.1 产业投资基金
11.2.2 项目资产证券化
11.2.3 发行项目收益债
11.2.4 资本运作
11.2.5 IPO上市
11.3 地热能产业项目经济评价方法解析
11.3.1 项目投入分析
11.3.2 项目产出分析
11.3.3 辅助经济评价方法
11.3.4 项目经济评价案例
11.4 地热能项目投资动态
11.4.1 肯尼亚地热发电项目
11.4.2 印尼地热发电项目第二期
11.4.3 湖南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
11.4.4 古露镇地热发电项目
11.5 地热能产业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11.5.1 政策风险
11.5.2 技术发展风险
11.5.3 资金风险
第十二章 中国地热能产业的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2.1 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12.1.1 产业发展潜力
12.1.2 产业发展前景
12.1.3 产业发展趋势
12.1.4 产业发展路线
12.1.5 未来重点方向
12.2 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探析
12.2.1 “十三五”发展规划回顾
12.2.2 “十四五”发展规划展望
12.3  2021-2025年中国地热能行业预测分析

图表目录
图表1 各种能源发电设备利用率
图表2 各种能源发电二氧化碳排放量
图表3 地热资源分类
图表4 地热能的利用形式
图表5 地热能的利用形式
图表6 地热资源开发业务流程
图表7 地热能的产业构成
图表8 地热能产业各构成部分的关系
图表9 以热泵为核心的供热系统原理示意图
图表10 2015-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1 2015-201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图表12 2020年4季度和全年GDP初步核算数据
图表13 2015-2020年GDP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14 2015-2020年GDP环比增长速度
图表15 2015-2019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图表16 2019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7 2019年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8 2019年主要商品进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9 2019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金额、增长速度及其比重
图表20 2015-201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1 2019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2 2019-2020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23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
图表24 地热能相关标准
图表25 2020年我国各地发布的大气污染治理条例(部分)
文字:[    ] [ 打印本页 ] [ 返回顶部 ]
1.客户确定购买意向
2.签订购买合同
3.客户支付款项
4.提交资料
5.款到快递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