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2021-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2021-08-23
  • [报告ID] 157208
  •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 [报告名称] 2021-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交付方式] EMS特快专递 EMAIL
  • [完成日期] 2021/7/7
  • [报告页数] 页
  • [报告字数] 字
  • [图 表 数] 个
  • [报告价格] 印刷版8000 电子版8000 印刷+电子8500
  • [传真订购]
加入收藏 文字:[    ]
报告简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率逐步提高,城市人口日渐增多,人们也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对出行便利性的要求提高,且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对绿色出行也有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

结合环保的需求,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聚焦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氢能等产业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等。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在2025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

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本土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比亚迪、吉利、江淮等企业都开始了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制造做出了部署。

行业主要上市企业: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要上市企业有比亚迪(002594)、吉利控股(00175.HK)、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北汽蓝谷(600733)、长安汽车(000625)等。

1、定义

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7年最新颁布实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新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所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可划分为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而纯电动汽车又分为纯电动乘用车和纯电动商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分为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分为燃料电池客车和燃料电池货车。按用途划分则可划分为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和新能源货车,其中新能源客车和新能源货车统称为新能源商用车。

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较为庞大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原材料,包括电解液、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等,其中电解液主要供应企业包括天赐材料、多氟多、江苏国泰等;正极材料主要供给企业包括当升科技、杉杉股份、厦门钨业等;负极材料主要供给企业包括璞泰来、中科电气、天赐材料等;隔膜供应企业主要为沧州明珠等;

新能源汽车中游主要为零部件,包括电池、电控、电机、汽车电子等,其中汽车电池供应企业包括宁德时代、欣旺达等;电控主要供应企业为汇川技术、万向海潮、蓝海华腾等;电机主要供应企业为正海磁材、方正电机、大洋电机等;汽车电子供应企业主要为宏发股份、均胜电子等。

新能源汽车下游主要为整车制造,主要企业包括比亚迪、广汽集团、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

产业发展历程:行业进入冷静调整期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快速成长期和冷静调整期。2016年,财政部曝光了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等5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意图骗补国家财政补贴超10亿元,“新能源汽车骗补门”事件爆发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始进入冷静调整期,为防止骗补,补贴资金的申报和下达更加严格,由预先拨付改为时候拨付,2019年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减半且取消了地方补贴,2020年12月31日,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发布《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提到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20%。

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坡也使得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始由“政策导向性市场”逐渐向“市场导向性市场”转型,行业进入冷静调整期。

行业政策背景: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并作出规范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004年我国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旨在推进节能型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发展,随后我国开始大力补贴新能源汽车的购置,但在“新能源汽车骗补门”事件爆发后,我国出台了《关于开展2016年度新能源汽车补贴资金清算工作的通知》开始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作出规范。

2020年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步走向成熟,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开始退坡,在《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中提到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20%。

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情况仅次于欧洲,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

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额的40.70%,仅比欧洲少3.1个百分点。2020年我国本土汽车制造企业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销售新能源汽车17.92万辆,排全球第三位。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5.4%,较2019年增长0.7个百分点。

2、纯电动汽车和新能源乘用车是我国产销量最高的新能源汽车种类

按动力系统对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进行划分,纯电动汽车是我国产销最多的新能源汽车种类。2020年纯电动汽车产量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80.88%,销量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81.55%。按用途划分,新能源乘用车是我国产销均占全国产销的91%左右,是按用途划分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最多的类型。

——纯电动汽车:纯电动乘用车产销量最高

纯电动汽车使用电能,省去可传统燃油汽车的发动机、变速箱等零部件,使得整个车身结构较为简单,也减少了汽车保养的费用,同时电费相较于燃油费要便宜的多,因此受到广大车主的青睐。2020年我国纯电动乘用车产量开始下降但销量开始回升,2020年我国纯电动乘用车产量和销量分别占纯电动汽车产销量的80.9%和89.8%。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产销占比开始下降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纯电动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的综合体。与纯电动汽车相比,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容量要小的多,但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带有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器、传统燃油系统、油路、油箱等,在无法充电时,可切换至燃油车进行使用,行驶里程不受充电条件限制。

2011-2018年我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但从2019年开始随着我国纯电动汽车技术逐渐成熟,外加补贴减少等原因导致我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出现下降,2020年虽有回弹但仍没有增长到2018年的峰值。

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用途来看2015-2018年,我国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产销占我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量两轮的比例呈逐年上市趋势,但从2019年开始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纯电动汽车的技术逐渐成熟,续航里程增强导致车主们会选择更为经济实惠的纯电动汽车代替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燃料客车为燃料电池汽车的主要车型

与传统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能量转换率更高、燃料多样化、续航里程强,且几乎接近零排放更加绿色环保,但燃料电池的制造成本远高于传统锂电池且无污染获取纯氢燃料的技术壁垒较高,导致燃料电池汽车在我国尚未普及。

2017-2020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产销量呈波动变化趋势。2020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产销量分别为1199辆和1177辆,分别较2019年下降57.68%和57.00%。燃料电池汽车的主要应用领域为燃料电池客车,2020年我国燃料电池客车占我国燃料电池车辆走总产量的93.26%。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上海市新能源汽车销量最多

由于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虹吸能力较强导致人口数量和人口流量较大,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较大,且大城市对汽车的传统燃油汽车的号牌限制更为严格,而新能源汽车的号牌抽签相对容易。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销售地区为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

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区域销量TOP10城市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39.57%。其中,上海市是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唯一一个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0万辆的城市。

进入前十的城市还有北京市、深圳市、广州市、天津市、杭州市、成都市、郑州市、重庆市、柳州市。但是可以看到,这些城市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接地分布较为明显,排名第十的柳州市在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2.37万辆,较排名第一的上海相差10.18万辆。

2、企业竞争:比亚迪一骑绝尘

2020年,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销量TOP10中,我国本土汽车制造企业比亚迪,实现18.32万辆的销量,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最多的企业,而随着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龙头地位开始显现。

全球电动汽车的龙头企业特斯拉在我国销量排第二位,特斯拉销量不敌比亚迪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车型价格偏高,而平价车型Model 3的刹车系统问题尚未解决导致的。

我国本土汽车制造企业上汽乘用车、广汽埃安、长城汽车、蔚来汽车、奇瑞汽车、理想汽车、吉利和小鹏汽车也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销量TOP10的排行榜上。但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销量的阶梯性较为明显,排名第十位的小鹏汽车销量为2.70万辆,较排名第一的比亚迪少15.62万辆。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十四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进一步发展

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聚焦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氢能等产业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等。2020年11月份,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

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在政策的推动下,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较好。

——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

目前,随着特斯拉的性价比车型Model 3的刹车系统频繁出问题,给我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未来我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将多元化发展纯电动汽车生产企业“蔚来”、“小鹏”、“理想”将在不同领域占有市场,而我国本土的传统车企也将顺应汽车发展的趋势,逐渐向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型。同时,新能源汽车相较于传统燃油车电子化程度更高,为我国汽车自动驾驶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未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将持续增长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占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2531.1万辆,根据往年数据和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来看,预计未来我国汽车销量将以每年6%的增速进行增长,到2026年我国汽车新车销售量约为3590万辆,而新能源汽车销量按2025年的20%来推算,约能达到718万辆左右。

本公司出品的研究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发展环境、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新能源汽车。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新能源汽车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新能源汽车。


报告目录
2021-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第一章 新能源汽车行业运行情况及趋势综合分析
第二章 新能源汽车行业核心产业链发展态势分析
2.1 新能源汽车行业核心产业链分析
2.1.1 产业链组成
2.1.2 产业价值链
2.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竞争优势分析
2.2.1 产业链企业布局优势
2.2.2 新能源汽车需求优势
2.2.3 配套全球供应链优势
2.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竞争劣势分析
2.3.1 价值链盈利面临压力
2.3.2 本土供应商竞争劣势
2.3.3 尾部企业竞争劣势
2.3.4 关键技术竞争劣势
2.4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竞争机会分析
2.4.1 国内基盘市场机遇
2.4.2 核心技术突破机遇
2.4.3 供应链布局机遇
2.5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竞争风险分析
2.5.1 新冠疫情影响风险
2.5.2 电动车产销放缓风险
2.5.3 产业链经营收益风险
2.5.4 海外企业竞争风险
2.6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分工态势分析
2.6.1 全球供应链发展特点
2.6.2 全球产业链发展核心
2.6.3 主机厂重塑供应链
2.6.4 全球产业链需求空间
2.6.5 典型供应链分析——大众供应链
2.6.6 典型供应链分析——LG化学供应链
第三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要节点发展分析——动力电池
3.1 动力电池产业链及核心节点分析
3.1.1 产业链概况
3.1.2 正极材料
3.1.3 负极材料
3.1.4 隔膜工艺
3.1.5 电解液
3.2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市场运行情况
3.2.1 核心材料出货情况
3.2.2 动力电池产量情况
3.2.3 动力电池销量情况
3.2.4 动力电池产业集聚
3.3 国内外动力电池产业链市场竞争格局
3.3.1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
3.3.2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格局
3.3.3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
3.3.4 中国动力电池市场份额
3.3.5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竞争力
3.3.6 中国电池材料市场格局
3.4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优势分析
3.4.1 关键材料产业链优势
3.4.2 关键材料的技术优势
3.4.3 锂电设备的发展优势
3.4.4 电池制造技术的优势
3.4.5 动力电池企业竞争优势
3.5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劣势分析
3.5.1 原材料供给劣势
3.5.2 正极材料产能问题
3.5.3 电池安全风险问题
3.5.4 负极材料供应劣势
3.6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
3.6.1 产业链整体投资机会
3.6.2 锂电材料产业投资机会
3.6.3 锂电设备生产投资机会
3.6.4 特斯拉本土化投资机会
3.6.5 电解液产业海外投资机会
3.7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重点企业发展分析
3.7.1 产业链重点企业列表
3.7.2 比亚迪
3.7.2.1 企业发展概况
3.7.2.2 核心业务分析
3.7.2.3 刀片电池布局
3.7.2.4 电池产能情况
3.7.2.5 经营效益分析
3.7.2.6 核心竞争力分析
3.7.2.7 未来前景展望
3.7.3 欣旺达
3.7.3.1 企业发展概况
3.7.3.2 核心业务分析
3.7.3.3 电池产能情况
3.7.3.4 经营效益分析
3.7.3.5 核心竞争力分析
3.7.3.6 公司发展战略
3.7.4 新宙邦
3.7.4.1 企业发展概况
3.7.4.2 核心业务分析
3.7.4.3 企业产能布局
3.7.4.4 经营效益分析
3.7.4.5 核心竞争力分析
3.7.4.6 公司发展战略
3.7.5 宁德时代
3.7.5.1 公司发展概况
3.7.5.2 核心业务分析
3.7.5.3 电池产能情况
3.7.5.4 经营效益分析
3.7.5.5 核心竞争力分析
3.7.6 杉杉股份
3.7.6.1 企业发展概况
3.7.6.2 核心业务分析
3.7.6.3 产能布局情况
3.7.6.4 经营效益分析
3.7.6.5 核心竞争力分析
3.7.6.6 公司发展战略
3.7.7 亿纬锂能
3.7.7.1 企业发展概况
3.7.7.2 核心业务分析
3.7.7.3 电池产能情况
3.7.7.4 经营效益分析
3.7.7.5 核心竞争力分析
3.7.8 国轩高科
3.7.8.1 企业发展概况
3.7.8.2 核心业务分析
3.7.8.3 电池产能情况
3.7.8.4 经营效益分析
3.7.8.5 核心竞争力分析
3.7.8.6 公司发展战略
3.7.9 星源材质
3.7.9.1 企业发展概况
3.7.9.2 核心业务分析
3.7.9.3 企业产能布局
3.7.9.4 经营效益分析
3.7.9.5 核心竞争力分析
3.7.9.6 公司发展战略
3.7.10 恩捷股份
3.7.10.1 企业发展概况
3.7.10.2 核心业务分析
3.7.10.3 公司产能布局
3.7.10.4 经营效益分析
3.7.10.5 核心竞争力分析
3.7.10.6 公司发展战略
3.7.11 天赐材料
3.7.11.1 企业发展概况
3.7.11.2 核心业务分析
3.7.11.3 公司产能布局
3.7.11.4 经营效益分析
3.7.11.5 核心竞争力分析
3.7.11.6 公司发展战略
第四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要节点发展分析——充电桩
4.1 充电桩产业链及基本情况
4.1.1 充电桩产业链概况
4.1.2 充电桩产品分类
4.1.3 充电桩成本结构
4.1.4 充电桩运营模式
4.2 中国充电桩产业链市场发展分析
4.2.1 充电基础设施总体情况
4.2.2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配比
4.2.3 随车配建充电设施情况
4.2.4 区域充电设施发展情况
4.2.5 充电产业融合发展态势
4.3 中国充电桩产业链市场竞争状况
4.3.1 充电桩零部件供应分析
4.3.2 充电桩制造厂商分类
4.3.3 充电桩设备端竞争格局
4.3.4 充电桩运营端竞争格局
4.3.5 充电桩服务端竞争格局
4.3.6 充电桩产业链主体合作
4.4 中国充电桩产业链发展优势分析
4.4.1 新能源车充电需求优势
4.4.2 充电设施投资的资本优势
4.4.3 充电设施补贴政策优势
4.4.4 新基建重点投资领域
4.5 中国充电桩产业链发展劣势分析
4.5.1 充电设备制造业劣势
4.5.2 充电桩供应结构劣势
4.5.3 充电基础设施开发问题
4.5.4 充电设施运营模式劣势
4.6 中国充电桩产业链市场投资机会
4.6.1 产业链投资机会概述
4.6.2 充电设备市场规模预测
4.6.3 大功率充电技术需求
4.6.4 充电设施服务互通市场
4.6.5 充电服务费用上升机会
4.6.6 充电服务智慧化投资机会
4.7 中国充电桩产业链重点企业发展分析
4.7.1 产业链重点企业列表
4.7.2 特锐德
4.7.2.1 企业发展概况
4.7.2.2 主营业务分析
4.7.2.3 核心业务布局
4.7.2.4 经营效益分析
4.7.2.5 核心竞争力分析
4.7.2.6 公司发展战略
4.7.3 科士达
4.7.3.1 企业发展概况
4.7.3.2 主营业务分析
4.7.3.3 核心业务发展
4.7.3.4 经营效益分析
4.7.3.5 核心竞争力分析
4.7.3.6 公司发展战略
4.7.4 奥特迅
4.7.4.1 企业发展概况
4.7.4.2 主营业务分析
4.7.4.3 核心业务发展
4.7.4.4 经营效益分析
4.7.4.5 核心竞争力分析
4.7.4.6 公司发展战略
4.7.5 英可瑞
4.7.5.1 企业发展概况
4.7.5.2 主营业务分析
4.7.5.3 经营效益分析
4.7.5.4 核心竞争力分析
4.7.5.5 公司发展战略
4.7.6 易事特
4.7.6.1 企业发展概况
4.7.6.2 主营业务分析
4.7.6.3 充电业务发展
4.7.6.4 经营效益分析
4.7.6.5 核心竞争力分析
4.7.6.6 公司发展战略
4.7.7 万马股份
4.7.7.1 企业发展概况
4.7.7.2 主营业务分析
4.7.7.3 核心业务布局
4.7.7.4 经营效益分析
4.7.7.5 核心竞争力分析
4.7.7.6 公司发展战略
4.7.8 中恒电气
4.7.8.1 企业发展概况
4.7.8.2 主营业务分析
4.7.8.3 充电业务发展
4.7.8.4 经营效益分析
4.7.8.5 核心竞争力分析
4.7.8.6 公司发展战略
第五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要节点发展分析——电驱动
5.1 电驱动产业链构成
5.1.1 驱动电机产业链
5.1.2 电机控制器产业链
5.2 中国电驱动产业链市场发展综述
5.2.1 电机电控成本分析
5.2.2 驱动电机发展概况
5.3 驱动电机装机情况
5.3.1 驱动电机产品分析
5.3.2 电机控制器发展概况
5.3.3 IGBT进口替代进程
5.4 中国电驱动产业链竞争状况分析
5.4.1 电机电控市场占有情况
5.4.2 电机电控供应商分布
5.4.3 电机电控产品配套格局
5.4.4 电机电控市场竞争格局
5.4.5 电机电控产品竞争水平
5.4.6 电机上下游发展水平
5.4.7 电机技术竞争水平
5.4.8 电控技术竞争水平
5.5 中国电驱动产业链发展优势分析
5.5.1 零部件国产化替代优势
5.5.2 电驱动自主配套优势
5.5.3 产品集成化发展优势
5.6 中国电驱动产业链发展劣势分析
5.6.1 IGBT国内供应劣势
5.6.2 产品核心技术劣势
5.6.3 企业产品成本劣势
5.7 中国电驱动产业链投资机会前景
5.7.1 新能源车电机需求空间
5.7.2 扁线电机市场潜力分析
5.7.3 双电机应用发展前景
5.8 中国电驱动产业链重点企业发展分析
5.8.1 产业链重点企业列表
5.8.2 卧龙电驱
5.8.2.1 企业发展概况
5.8.2.2 所处行业地位
5.8.2.3 核心业务发展
5.8.2.4 经营效益分析
5.8.2.5 核心竞争力分析
5.8.2.6 公司发展战略
5.8.3 汇川技术
5.8.3.1 企业发展概况
5.8.3.2 主营业务分析
5.8.3.3 核心业务发展
5.8.3.4 经营效益分析
5.8.3.5 核心竞争力分析
5.8.3.6 公司发展战略
5.8.4 精进电动
5.8.4.1 企业基本信息简介
5.8.4.2 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5.8.4.3 企业营收状况分析
5.8.4.4 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5.8.4.5 企业未来发展战略
5.8.5 联合汽车电子
5.8.5.1 企业基本信息简介
5.8.5.2 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5.8.5.3 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5.8.5.4 企业未来发展规划
第六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要节点发展分析——动力电池回收
6.1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梳理及基本概况
6.1.1 电池回收产业链构成
6.1.2 电池回收利用方法
6.1.3 电池资源回收需求
6.2 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市场运行情况
6.2.1 拆解回收收益分析
6.2.2 电池回收市场规模
6.2.3 动力电池退役现状
6.2.4 动力电池回收模式
6.2.5 回收体系建设情况
6.2.6 梯次利用发展现状
6.2.7 再生利用发展现状
6.3 国内外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竞争状况分析
6.3.1 全球电池回收市场竞争格局
6.3.2 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规模
6.3.3 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格局
6.3.4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合作趋势
6.4 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发展优势分析
6.4.1 产业链融合优势
6.4.2 行业政策支持优势
6.4.3 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6.5 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发展劣势分析
6.5.1 回收体系建设问题
6.5.2 回收经济效益问题
6.5.3 投资回报周期问题
6.5.4 梯级利用技术问题
6.6 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市场发展前景
6.6.1 电池回收市场空间
6.6.2 梯级利用市场潜力
6.6.3 产业链企业布局方向
6.7 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重点企业发展分析
6.7.1 产业链重点企业列表
6.7.2 格林美
6.7.2.1 企业发展概况
6.7.2.2 主营业务分析
6.7.2.3 核心业务发展
6.7.2.4 经营效益分析
6.7.2.5 核心竞争力分析
6.7.2.6 公司发展战略
6.7.3 光华科技
6.7.3.1 企业发展概况
6.7.3.2 主营业务分析
6.7.3.3 核心业务发展
6.7.3.4 经营效益分析
6.7.3.5 核心竞争力分析
6.7.3.6 公司发展战略
6.7.4 天奇股份
6.7.4.1 企业发展概况
6.7.4.2 主营业务分析
6.7.4.3 核心业务发展
6.7.4.4 经营效益分析
6.7.4.5 核心竞争力分析
6.7.4.6 公司发展战略
6.7.5 赣州豪鹏
6.7.5.1 企业基本信息简介
6.7.5.2 企业产品业务分析
6.7.5.3 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6.7.5.4 未来发展规划
6.7.6 泰力回收
6.7.6.1 企业基本信息简介
6.7.6.2 企业产品业务分析
6.7.6.3 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6.7.7 邦普循环
6.7.7.1 企业基本信息简介
6.7.7.2 企业产品业务分析
6.7.7.3 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第七章 新能源汽车行业重点供应链分析——特斯拉供应链
7.1 特斯拉供应链构成
7.2 特斯拉运行情况分析
7.2.1 公司发展概况
7.2.2 主营业务结构
7.2.3 经营情况分析
7.2.4 汽车收入情况
7.2.5 产能布局情况
7.3 特斯拉竞争优势分析
7.3.1 产品先发优势
7.3.2 技术领先优势
7.3.3 生产规模优势
7.3.4 全产业链布局优势
7.4 特斯拉国产供应链分析
7.4.1 产品国产化率分析
7.4.2 国产化核心供应商
7.4.3 国产供应商集中态势
7.5 特斯拉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资机遇
7.5.1 动力电池
7.5.2 汽车零部件
7.5.3 汽车电子

图表目录
图表1 新能源汽车行业Gartner模型
图表2 2015-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情况
图表3 主流车企推出电动车专用模块化平台
图表4 主流车企新能源车销量规划
图表5 2020年全球主要车企新能源汽车销量
图表6 2020年全球排名前20新能源汽车车型销量
图表7 2020年全球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场占比
图表8 2013-2020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同比增长率
图表9 2020年德国主要新能源汽车企业销量分布
图表10 2020年欧洲和挪威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类型分布
图表11 2020年美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及主销车型销量分布
图表13 2021年新能源汽车生产情况
图表14 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售情况
图表15 2018-2020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企业销量排名
图表16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图表17 新能源汽车价值链
图表18 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及产业链需求测算
图表19 大众集团在不同地区与头部电池厂商签订订单,锁定供应
图表20 海外主要车企与主要动力电池企业配套情况
图表21 LG化学中国供应商
图表22 LG化学产业链
图表23 动力电池产业链
图表24 锂离子电池主流正极材料性能及优劣势对比
图表25 负极材料分类
图表26 常见的负极材料性能对比
图表27 湿法隔膜和干法隔膜工艺对比
图表28 电解液配方构成
图表29 2021年按照车型划分的动力电池装车量
图表30 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十五名
图表31 2019年动力电池各类型产量占比
图表32 2020年按材料类别划分的动力电池销量
图表33 2019-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
图表34 2018-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CR5
图表35 2018-2020年度中国车用动力电池配套量企业排名
图表36 特斯拉全球分地区产量及预测
图表37 动力电池产业链重点企业一览
图表38 比亚迪动力电池产能建设及规划
图表39 2018-2021年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图表40 2018-2021年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及增速
文字:[    ] [ 打印本页 ] [ 返回顶部 ]
1.客户确定购买意向
2.签订购买合同
3.客户支付款项
4.提交资料
5.款到快递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