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文字:[ 大 中 小 ]
报告简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进程中,能源始终是推动经济进步与社会变革的核心动力。然而,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与大规模使用,不仅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如空气质量恶化、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等,还引发了能源资源枯竭的隐忧,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新能源作为清洁、可再生且储量丰富的能源形式,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方向,承载着人类对绿色、低碳、可持续未来的美好憧憬。 当前,新能源行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从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逐渐增加,成为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各类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进展,技术不断创新,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以风能为例,其开发利用技术日益成熟,海上风电成为新的发展热点,装机量不断攀升;太阳能领域,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分布式光伏和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如火如荼;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在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一代核能技术也在积极研发和推进;生物质能则凭借其资源丰富、可再生性强的特点,在供热、发电、生物燃料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1年11月,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印发了《“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规划》提出引领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适应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友好并网的新一代电网、新型大容量储能、氢能及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装备全面突破,推动电力系统优化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提升,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给保障能力。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新能源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安全高效储能、氢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减污降碳技术加快推广应用。 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驱动新能源需求持续扩张。中国“双碳”战略明确要求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电力、交通、工业等领域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激增。例如,电动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带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绿电需求;工业领域加速“以电代煤”,推动风光发电与储能配套;建筑领域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进一步拓展分布式能源市场。供给侧的变革则为投资提供了技术驱动与成本下降的双重机遇。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已形成全球领先的完整布局,从硅料、电池片到风机整机、储能系统,技术迭代与规模化生产持续降低发电成本。 供需两侧的协同演进,使中国新能源行业成为全球资本配置的核心方向。2016-2024年中国新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技术迭代与政策支持推动装机规模屡创新高。2024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86.99GW,光伏新增277.57GW,核电新增3.84GW,生物质新增2.85GW。
报告目录
2025-2031年中国新能源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预测报告
第一章新能源行业综述
1.1 新能源行业界定
1.2 新能源的分类
1.3 新能源行业发展历程
1.4 新能源技术现状
1.5 新能源行业产业链概览
1.6 新能源行业测算逻辑
第二章中国新能源行业投资机遇分析
2.1 政策机遇
2.1.1 深化能源改革
2.1.2 产业促进政策
2.1.3 新能源并网政策
2.1.4 新能源电价政策
2.1.5 十五五规划导向
2.2 供需机遇
2.2.1 能源需求形势
2.2.2 传统能源供应情况
2.2.3 2020-2024年电力需求情况
2.2.4 2020-2024年电力供应情况
2.2.5 2025-2031年电力供需预测
2.3 产业链机遇
2.3.1 特高压电网建设提速
2.3.2 设备制造水平提升
2.3.3 运营商利润率反弹
2.3.4 CDM收益增加
2.3.5 降息缓解盈利压力
2.4 节能减排机遇
2.4.1 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2.4.2 中国碳排放总量较高
2.4.3 政府力推减少煤炭消耗
2.4.4 节能减排目标任重道远
第三章中国风能开发利用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3.1 中国风能资源潜力
3.1.1 资源储量
3.1.2 区域分布
3.2 2020-2024年中国风电行业发展规模
3.2.1 核准容量
3.2.2 新增装机容量
3.2.3 累计装机容量
3.2.4 区域装机容量
3.2.5 风电并网容量
3.3 2020-2024年中国风力发电市场格局分析
3.3.1 集中度分析
3.3.2 开发商市场格局
3.3.3 供应商市场格局
3.3.4 不同区域市场格局
3.3.5 企业兼并重组分析
3.4 2020-2024年风电业不同业态投资潜力
3.4.1 大型风电基地
3.4.2 海上风电
(1)海上风电装机容量
(2)海上风电投资规模
3.4.3 内陆风电
3.4.4 分散式风电
3.4.5 小型风电
3.5 2020-2024年风电业市场机制分析
3.5.1 产业链分析
3.5.2 投融资机制
3.5.3 上网电价机制
3.5.4 特许权招标机制
3.5.5 风电项目审批机制
3.6 中国风力发电项目成本收益分析
3.6.1 投资成本分析
3.6.2 投资收益分析
3.6.3 投资经济性分析
3.7 风力发电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3.7.1 风力发电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背景
(1)风力发电的基础技术发展
(2)政策与市场驱动因素
3.7.2 风力发电技术的创新方向
(1)风力机组的大型化与高效化
(2)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3)新材料的应用与创新
3.7.3 风力发电的未来发展趋势
(1)风力发电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2)风电与电网的深度融合
(3)环境适应性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3.8 2025-2031年中国风能开发利用行业前景预测
3.8.1 风电装机规模预测
3.8.2 风电并网规模预测
3.8.3 海上风电装机规模预测
第四章中国太阳能开发利用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4.1 中国太阳能资源潜力
4.1.1 资源储量
4.1.2 区域分布
4.2 2020-2024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业发展规模
4.2.1 累计装机规模
4.2.2 区域市场规模
4.2.3 分布式光伏规模
4.2.4 光伏发电推广模式
4.3 2020-2024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进出口贸易分析
4.3.1 进出口总量数据分析
4.3.2 主要贸易国进出口情况
4.3.3 主要省市进出口情况
4.4 2025-2031年太阳能产业主要应用市场投资机会
4.4.1 太阳能电池市场
4.4.2 太阳能灯市场
4.4.3 太阳能灶市场
4.4.4 太阳能热水器市场
4.4.5 太阳能光电建筑市场
4.5 中国太阳能开发利用产业投资潜力分析
4.5.1 光伏产业规划目标
4.5.2 太阳能热利用规划目标
4.5.3 太阳能发电规划目标
4.5.4 太阳能发电投资估算
4.6 2025-2031年中国太阳能开发利用行业前景预测
4.6.1 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4.6.2 光伏发电装机容量预测
4.6.3 太阳能电池产量预测
第五章中国核能开发利用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5.1 2020-2024年中国核能开发利用行业发展规模
5.1.1 核电装机规模
(1)核电新增装机容量
(2)核电累计装机容量
(3)核电区域装机规模
5.1.2 核电投资规模
5.1.3 核电发电量规模
5.1.4 核电机组电力生产情况
5.2 2020-2024年中国核电市场格局分析
5.2.1 核电市场竞争结构
5.2.2 核电站技术演变
5.2.3 核电上网电价机制完善
5.2.4 核电产业链格局面临调整
5.2.5 核电设备市场竞争激烈
5.3 2025-2031年中国核电企业境外投资机会分析
5.3.1 境外投资的可行性
5.3.2 核电境外投资获扶持
5.3.3 中国核企进入欧洲市场
5.3.4 中国核企境外投资建议
5.4 2025-2031年中国核能开发利用行业前景预测
5.4.1 核电装机规模预测
5.4.2 核能发电量预测
5.4.3 核电业收入预测
5.4.4 核能行业发展建议
第六章中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6.1 2020-2024年中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行业发展规模
6.1.1 累计装机规模
6.1.2 区域市场规模
6.1.3 技术类型规模
6.1.4 产业化模式
6.2 2020-2024年中国生物质能行业热点市场投资潜力分析
6.2.1 垃圾发电市场
6.2.2 沼气发电市场
6.2.3 秸秆发电市场
6.2.4 生物柴油市场
6.2.5 燃料乙醇市场
6.3 中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行业SWOT分析
6.3.1 发展优势(Strength)
6.3.2 发展劣势(Weakness)
6.3.3 发展机会(Opportunity)
6.3.4 发展威胁(Threat)
6.4 2025-2031年中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行业前景预测
6.4.1 产业布局思路
6.4.2 生物质能产业六大趋势
6.4.3 生物质能发电装容量预测
第七章其他新能源开发利用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7.1 地热能开发利用
7.1.1 资源分布特征
7.1.2 开发利用状况
7.1.3 高质量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地热资源勘查不足
(2)统筹规划有待加强
(3)市场活力有待提高
7.1.4 高质量开发利用策略
(1)加快资源勘查,掌握资源家底
(2)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
(3)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4)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应用示范
7.1.5 投资方向
7.2 氢能开发利用
7.2.1 应用领域
7.2.2 开发进展
7.2.3 产业发展特点
(1)政策标准体系持续完善
(2)区域发展注重发挥特色资源优势
(3)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
7.2.4 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业“卡脖子”技术尚待系统性协同突破
(2)产业链高成本难以实现竞争优势
(3)产业政策结构功能尚待完善
7.2.5 产业化发展建议
(1)面向氢能产业链发展需求驱动联合自主系统创新
(2)强化氢能降本增效产业政策支持
(3)推动氢能政策体系结构优化
7.3 海洋能开发利用
7.3.1 资源分布
7.3.2 新时代发展海洋能产业的意义
(1)未来重要的海上替代能源
(2)建设海洋强国和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
(3)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融合的强大引擎
7.3.3 全球海洋能产业发展态势
(1)海洋能累计装机规模
(2)海洋能产业发展特点
7.3.4 中国海洋能产业发展基础
(1)海洋能技术创新持续突破
(2)国内外海洋能技术对比分析
7.3.5 主要问题分析
7.3.6 发展路径分析
(1)提升装机规模
(2)拓展应用场景
7.3.7 前景展望
7.4 可燃冰能开发利用
7.4.1 资源丰富
7.4.2 发展历程
7.4.3 开发进展
7.4.4 技术体系
7.5 储能行业发展
7.5.1 全球储能市场发展
7.5.2 我国储能市场现状
7.5.3 储能行业发展机遇
7.5.4 储能市场发展前景
第八章中国新能源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8.1 新能源行业主要投资风险
8.1.1 政策风险
8.1.2 法律风险
8.1.3 技术风险
8.1.4 成本风险
8.1.5 人力资源风险
8.2 风能开发利用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8.2.1 政策风险
8.2.2 技术风险
8.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8.2.4 替代品的威胁
8.3 太阳能开发利用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8.3.1 技术风险
8.3.2 市场风险
8.3.3 管理风险
8.3.4 政策风险
8.4 核能开发利用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8.4.1 政策风险
8.4.2 供需风险
8.4.3 巨灾风险
8.4.4 产业链风险
8.4.5 核电设备风险
8.5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8.5.1 资源调查评价不准确
8.5.2 原料收集难度大
8.5.3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8.5.4 产业化程度低
8.6 地热能开发利用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8.6.1 技术发展严重失衡
8.6.2 资源勘查评价程度低
8.6.3 关键技术尚待突破
8.6.4 研发力量薄弱
8.7 海洋能开发利用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8.7.1 社会成本风险
8.7.2 资金风险
8.7.3 盈利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