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最大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中国汽车起重机市场分析
2008-10-20 来源: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文字:[    ]
根据中国工程起重机协会统计,2005年协会会员主机厂24家,其中生产汽车起重机的厂家共12家,销售汽车起重机10800台,基本情况见表1。

    1、汽车起重机历年销售情况

    国产汽车起重机1993年至2005年的销售情况见图1、图2。

    1993年是全国汽车起重机销售最好的年景之一,销售量达5154台,工程起重机行业销售额达21.2832亿元。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起重机生产开始下滑,1997年跌到销售量最低点2274台,为1993年的44%;1998年销售额最低点11.445亿元。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1999起重机销售开始突飞猛进地增长,特别是2003年,汽车起重机销售量比上一年度增长51%,达到9584台,轮式起重机销售量突破10000台,继美国上一世纪70年代中期年产7500台、日本1980年的8000台后,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轮式起重机生产国。2004年销售量达到历史最高峰,达11571台,2005年销售量开始回落,但仍然超过10000台。

    2、汽车起重机吨位构成

    国产汽车起重机的吨位构成见图3。

    吨位构成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中国汽车起重机的产量以小吨位为主,这是由于汽车产业政策和相关法规大大影响了随车起重机的发展,而发达国家25吨以下的产品是随车起重机的市场。2005年国产25吨(含25吨)以上起重机销售量为3519台。如果政策和法规有变化,随车起重机将逐渐取代8~20吨汽车起重机。

    (2)8吨起重机由于采用通用卡车底盘,曾是汽车起重机的主导产品,1993年曾占全年销售量的52%。虽然其价格便宜,维修保养方便,但由于吨位较小,在现有基础上,不会再有大的发展。10吨起重机介于通用底盘和专用底盘之间,两种底盘均不满意,所以早已绝迹,将来也不会发展。

    (3)12吨和16吨起重机均为采用通用汽车变速箱、10吨级车桥和悬架的起重机专用底盘,前者为两桥、后者为三桥。16吨起重机1978年由行业厂家联合设计,图纸供全国各厂家无偿使用。由于这一特殊历史背景,它是汽车起重机的主导产品,2002年曾占全年销售量的34.4%。随着25吨产品的发展16吨起重机百分比会有所下降,其主导地位很快将被25吨产品取代。

    (4)20吨起重机和25吨均为三桥底盘,成本差不多,售价过高使得20吨起重机不可能成为主导产品。25吨起重机采用专用变速箱、13吨级车桥和专用悬架,性价比非常好,一定会超过16吨成为汽车起重机的主导产品。

    (5)30~55吨起重机均为四桥底盘,其最大吨位的50吨级(含55吨)产品,自然是这一级别的主导产品。

    (6)大于55吨的汽车起重机底盘将超过四个桥,技术上有许多不能解决的难题,如机械悬架的平衡、驱动桥转向时滑移等。一旦全地面起重机打开市场,大于四桥的汽车起重机将会逐渐被取代。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如果有关公路行驶车辆的相关法规和国际接轨,即允许用户按主机厂或相关规定自行在运输车辆上安装随车起重机,8~20吨汽车起重机将自8吨开始被逐渐取代,同时,随车起重机将飞速发展。

    (2)根据底盘结构不同,8、16、25和55吨为汽车起重机系列中的主导产品,其余吨位将根据用户要求生产,不会有大的发展。

    (3)2002年后,大吨位起重机迅速发展,只有徐工、浦沅、长起、北起、泰工和三一等厂家可以批量生产。其吨位分布如图4。

    3、六家主要厂家情况

    在全国12个汽车起重机生产厂家中,北起、徐重、浦沅、长起、锦重和泰起六家的销售量占全国销售量将近90%,可以说这六家主导了全国的市场。其1994年和2005年所占的比例见图5。

    这六个厂家1994年到2005年12年的发展,大体上是徐重挤占了北起的市场份额,浦沅挤占了长起的市场份额,六家产量变化见图6。

    由图6可以看出各厂这几年的发展趋势。

    (1)北京起重机器厂在1994年以前一直是行业的老大,不论在产量上还是在产值上均居行业首位。由于在起重机专用底盘的开发上落后于行业厂和“六五”至“八五”期间技术改造投入不足,以及以后的厂房搬迁,在1998年市场转好时,产量却一直在下滑。直到2004年北起-多田野投产后才略有回升。

    (2)徐重和浦沅近几年发展势头甚猛,不但在产量和产值上,还在技术水平上均稳居行业头两把交椅。徐重借助集团的优势,在发展势头上超过浦沅。2005年两家的产量占全行业的68%,产值占64%。行业内部的竞争基本上是这两家的竞争。

    (3)1997年泸州市组建长江工程机械集团对长起的影响非常大,导致1998年产量下滑33%,跌到六家的最后一名,1999年虽有恢复,但仍然没有达到1997年的水平。后长工集团解散和体制改革,使长起恢复了元气。

    (4)锦重和泰起1994年时是行业内第二集团的老大和老二,经过12年的发展,泰起成为行业的第四名,成功地跨进了第一集团;而锦重却跌到行业第六(第五是蚌埠)。泰起的发展得益于改制成功,锦重的失利归咎于改制失败。

    4、起重机市场分布情况

    2005年全国共销售起重机10800台,按全国七大区和直辖市划分销售量的分布情况如下:

    黑龙江、吉林、辽宁:1111台;

    山西、河北、内蒙古:1533台;

    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958台;

    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1069台;

    福建、广东、海南:735台;

    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2761台;

    河南、湖北、湖南:1093台;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1106台;

    其余地区:431台。

    由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华东地区销售量最大,仅山东一省就销售了1132台,基本在所有吨位上的销售量均占全国首位。这和山东省公路网发达、卡车保有量第一和有数家大型石化企业分不开。

    华北地区的河北省销售了837台起重机,排行第二。同是华东地区的江苏省销售了750辆,排行第三。

    前三甲的山东、河北和江苏三省毗邻,形成沿渤海湾和东海的经济发达地区,是汽车起重机销售的重中之重的地区。

    5、今年国内市场情况

    5.1国产汽车起重机的吨位结构

    (1)总数量。

    2006年1~4月全国11个厂家共生产汽车起重机4920辆。

    (2)各吨位起重机的数量见表2。

    (3)分析。

    为了便于了解汽车起重机行业的发展情况,这里列举了一组1995年国产起重机吨位百分比的数据。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2吨和16吨所占的比例没有太大的变化,8吨比例大大减少,而20吨(含20吨)以上中大吨位的起重机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

    8~16吨起重机的比例达到52.82%,而这一部分在国外是随车起重机的市场。20吨以上中大吨位的起重机全部是专用底盘。随着行业的发展,小吨位汽车起重机将逐渐退出市场,大吨位起重机将主导市场。这里更显发展汽车起重机专用底盘的重要性。

    5.2主要厂家的销售量

    2006年1~4月全国汽车起重机销量见表3。
    六家主要厂家中锦重四个月的销售量几乎为零。同2005年相比较,北起、浦沅、长起、泰起和其他厂家所占的市场比例几乎没有变化,锦重所让出的市场份额几乎全部被徐工吃掉,可见徐工掌握市场的能力之强。

    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三桥(16~25吨)起重机中,徐工、浦沅和长起三家占了89%;四桥以上(30吨以上)起重机中,徐工、浦沅和长起三家占了92%。这不是偶然的,目前行业里只有这三家具有设计和批量生产专用底盘的能力。三家总销量所占的比例为79%。

    6、汽车起重机行业发展态势

    2000年以前,全世界主要轮式起重机生产厂家没有一家看好中国的起重机市场。他们虽然窥视中国市场已有20年之久,但谈销售可以,谈投资没门。2003年,日本的多田野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开了起重机合资的先河,与北京起重机器厂成立合资公司,比例为25:75,北起持75%的股份。一时间,合资突然成了炙手可热的蛋糕,国外厂家纷踏而来,寻求在中国的合资伙伴。经过近两年的挑选和考察,特雷克斯终于购买了长起50%的股份;北起和多田野的合资比例也上升到50:50;凯雷收购徐工85%的股份虽没有得到国务院的批准,但也闹得沸沸扬扬;马尼托瓦克也没有袖手旁观。世界四大轮式起重机制造商中唯一的非上市公司利勃海尔由于前几年在中国一家合资公司的失败,心有余悸,这次只作井上观。

    这股合资的浪潮说明中国的起重机市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