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对于猪价的影响表现为:助涨助跌。在生猪存栏不足的时候,疫病爆发会导致供给进一步减少,推高猪价上涨;在生猪存栏过剩时,疫病爆发会导致养殖户恐慌性出栏,造成“病猪扰市”导致猪价进一步下跌。
20 世纪八十年代前,国内主要生猪疫病仅15 种,防治难度均较小,随着国外品种的不断引进,品种间杂交繁育的不科学推进,大量新病毒迅速产生,造成混合感染,对生猪的供应造成重大影响。目前对生猪养殖影响较大的疫病主要有猪瘟、猪蓝耳病、猪肺病等,死亡率较高。
图表 16 2004-2011 农业部统计生猪疫病发病数(头)
图表 17 2004-2011年农业部统计生猪疫病死亡率(样本测算)
图表 18 2006-2012年3月生猪疫病情况统计
时间 |
疾病种类及影响 |
2006年 |
高热病、高致病性蓝耳病(全国性) |
2007年 |
高致病性蓝耳病,年底大规模降雪和冻雨导致仔猪大规模死亡 |
2008年底至2009年 3月份 |
华北干旱引发疫病(呼吸道病,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 |
2009年4月份 |
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 |
2009年6~9月份 |
长江中下游地区(猪瘟等) |
2009年9~11月份 |
猪瘟、蓝耳病等扩大到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地区 |
2009年12月份中旬 |
开始全国大范围降雪引发全国性疫病,口蹄疫、腹泻、蓝耳、猪瘟等 |
2010年1-4月 |
五号病,导致母猪配种率下降 |
2010年4-7月 |
高热、猪瘟,导致母猪流产、非正常淘汰 |
2010年7-9月 |
高热,局部严重,发病期间保育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
2011年11月至 2012年3月 |
腹泻病导致仔猪死亡率较高 |
规模化养殖在疫病防治方面存在优势,主要基于如下几点理由:
(1) 规模化猪场建设在选址、水源等方面能够较普通散养户更规范,在疫病流行时段,较好的天然屏障能够阻断疫病传染的路线;
(2) 规模化猪场由于固定投资较大,因此在消毒、防疫及猪圈建设等方面较农户散养模式更全面、科学,并且规模化养殖场通常具有一些养殖经验丰富的饲养员,能够将疫病的影响最小化;
(3) 猪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猪的排泄物以及病死猪的处理不当,规模化养殖场由于具备相应的环保措施,对于上述病原基本能够做到有效隔离。
(4) 散养户由于养殖数量少且分布较为分散,防疫意识比较淡薄,防疫手段低导致防疫失败率低。
图表 19 2004-2010年规模养殖和农户散养的防疫费用和技术服务费用
(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