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3D电视领衔!10年平板电视行业关键词点评
2010-11-22 来源:Pconline 文字:[    ]

    时间不知不觉中就走到了年底11月,每年这段时间最热门的话题,除了年度评测以外,或许就是一年的行业盘点了。今年出了什么新产品新技术啦、今年行内有什么大新闻啦、明年有什么发展方向的蛛丝马迹啦等等,都可以作为忽悠对象拿来一摊忽悠。小编也难免会落入俗套,在年度评测的偷空之下,对2010年平板电视行业来个小小的点评。

    3D领衔!2010年平板电视行业关键词点评

    小编个人觉得,对整个行业的点评,自然要由产品方面和行业新闻两个方面进行。产品方面,今年最大的亮点那无疑就是3D电视了,而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在国产厂商的力推之下也有异军突起之势,去年推向市场的LED电视今年已经开始普及,有线电视一体机仍然在艰难中向前发展,国产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行业方面,最令人关注的是持续了几个月并还在持续中的国美电器之争,同时暴露出一系列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将走向何方也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3D电视

    3D电视从年初美国CES大展上亮相以来,就立即成为平板电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四月初,三星C7000系列3D电视在国内终端卖场首先上市,让国内消费见识了3D电视的魅力。随后,四月底,海信推出了3D电视T29GP3D系列;六月,索尼、LG分别推出了3D电视HX800、LX6500系列;八月,松下推出了3D等离子电视VT20系列;九月,夏普推出了四原色3D电视LV925系列,一时之间,3D电视成为各个厂商竞相争夺的肥肉。

    据中怡康数据显示,2010年3D电视销售量将达到51.2万台,预计2011财年将达到398万台规模,也就是说,一年的销售规模将暴涨677%。而上市几个月来,3D电视的价格也已经开始了大幅下滑,以索尼HX800系列46英寸为例,上市售价为套装20999元(含2副眼镜、1部3D蓝光机、1张3D蓝光碟、1个3D同步发射器),而到了国庆清货,则大幅下滑7000元,到13999元,价格的大幅下滑,更加有助于3D电视获得优秀的市场表现。

    虽然3D是未来电视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但是3D片源稀少,3D电视观看不舒适感成为3D电视普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说3D今年的真正兴起,电影《阿凡达》功不可没,而后续的3D影片,我们并没有看到非常出彩的片子,即使是3D蓝光《阿凡达》碟片,目前也还没有上市,片源的严重滞后,使得许多网友面临有3D电视没有3D片源可看的尴尬局面。

    需要指出的是,在平板电视上看3D,屏幕的大小直接关系到3D效果的好坏,比如某厂商推荐55英寸3D电视的最佳观看距离为2米,而如果是看2D片源,观看距离则应该在4米以上,原因是3D画面充满整个视觉的时候,临场感更加强烈。笔者建议各位网友在购买3D电视的时候,还是谨慎一点为好,最好先弄明白自己家里是不是真的需要一部3D电视。

    LED电视普及

    2010年亮点是3D,2009年的亮点则是LED。去年LED电视推出市场的时候,价格相对高昂,许多厂商特别是国产厂商均不看好,最终形成了外资LED电视PK国产互联网电视的局面,但最终,LED电视却获得了全面的胜利,今年,采用LED背光源的电视已经向中低端渗透,甚至是32英寸的入门尺寸,也已经出现了多个采用LED背光源的型号。随着电视能耗标准的实施,以及CCFL背光源液晶电视利润的进一步压缩,LED电视最终取代CCFL电视已经成为行内的共识。

    “LED电视”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应该是“LED背光源液晶电视”,但由于前者更加直接而且从推出以来不少厂商就是这么“忽悠”的,因此笔者也就再次落入俗套了。其实LED电视也分为侧置式LED与直下式LED,只是因为后者机身较厚、工艺复杂、售价高昂,因此才没有最终普及起来。

    侧置式LED最大的撒手锏就是外观超薄,从2009年三星推出的B7000系列开始,平板电视就已经进入了超薄时代,B7000系列2.99cm、索尼ZX1系列0.99cm的机身厚度都是去年的代表,而今年,三星C9000系列0.79cm机身厚度再次刷新了记录。笔者相信,没有几个人能够抵挡如此超薄电视的外观诱惑。但是笔者需要提醒各位网友的是,侧置式LED虽然外观好看,但却是在牺牲了一部分画质效果的基础上取得的。

    相对于CCFL液晶电视,侧置式LED电视在画质上并没有多少提升,笔者反而觉得在黑色下沉能力、漏光控制方面还略有不足,而在目前CCFL液晶电视价格大幅降低的时期,侧置式LED电视与CCFL液晶电视的价差着实没有体现出其效果差别。>>

    互联网电视的实质,就是在电视上提供互联网的服务,也就是说,国产厂商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增值服务,一方面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平板电视一次性消费的模式,厂商可以通过各种服务,收取更多的费用。

    互联电视是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的,首先是视频版权,以TCL互联网电视侵权案厂商败诉为标志,互联网电视发展的步伐明显放缓;然后是工信部和广电总局收紧互联网电视牌照,目前获得这张牌照的企业寥寥无几,而平板电视厂商更是无一获颁。而这也就造成了目前互联网电视进退两难的境地,进,有侵权和违法的束缚;退,意味着前期投放打了水漂。

    智能电视

    智能电视是在互联网电视“半死不活”的情况下,国产厂商推出的另外一个噱头。iPhone、iTouch、iPad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它的产品外观漂亮性能强劲,而且其App软件服务平台也是重要因素。通过互联网电视推送服务尝试基本失败以后,国产电视厂商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智能电视,也就是在互联网电视的基础上,进行网络浏览、游戏功能扩展、开放式平台植入。

    智能电视所要实现的功能,不仅包括了前期互联电视网络在线影视、网络影视下载等最受网友欢迎的功能,而且也包括了类似电脑浏览网页的应用、类似苹果App服务平台的植入。厂商的想法,是将电视打造成客厅中的电脑、是将电视打造成超大屏幕的iPad,这个想法非常诱人,但目前看来去仍然有许多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能够上网浏览网页的电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信号的输入输出的问题,笔者曾经试用过一部外接无线鼠标和键盘的智能电视,无论是鼠标敏感度还是键盘的准确性,都难以令人满意。App软件服务厂商最先加入的是健身游戏,如赛车、跑步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初级的运用,对于用户来说实用性确实不大。>>

    深圳国微视密卡

    地面数字电视一体机失败的原因在于,目前国内提供地面高清数字电视广播的城市还是局限于北京奥运会前开通的八个,而且以广州为例,信号也不稳定,覆盖范围也不够广,没有信号来源,地面数字电视一体机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有线数字电视一体机借助于有线电视信号,采用大卡(CAM卡)加小卡(小卡)的模式,虽然可以绕开机顶盒,却无法绕开解密卡,而且限于国内各城市有线电视信号加密原则的不同,厂商需要订制不同的CAM卡,无疑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数字电视一体机难以普及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二是涉及到相关部门的利益分配问题,国内用户要想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有线数字电视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产液晶面板

    从今年年初起,国产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投资就已经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拟投资的包括京东方合肥项目、LGD广州项目、三星苏州项目、富士康成都项目、夏普南京项目、TCL深圳项目、奇美佛山项目、友达昆山项目共八条生产线,消息一出就引起了各方的激烈争议,原因在于:如果这八个项目一同上马并最终实现量产,必然造成液晶面板产能的严重过剩。

    目前项目已经真正启动的,只有TCL深圳项目,华星光电8.5代线项目的注册资本100亿元,由TCL集团和深超科技双方各出资50亿元,其余145亿元资金通过银行贷款或其他融资方式解决。目前华星光电项目进展顺利,已经完成人才梯队的组建和厂房的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华星光电有望在2012年实现量产。

    而根据最新公布的消息,LGD广州项目和三星苏州项目也已经得到发改委的批准,而根据这两家的规划,也有望在2012-2013年实现液晶面板量产。国产液晶面板已经向我们走来了,国产品牌液晶电视“缺芯少屏”的尴尬,有望得以解决。>>

    国美电器陈晓黄光裕之争

    国美陈黄之争的实质,表面上看是发展理念之争,实质上是家族式上市企业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之争。虽然9月28日国美临时股东大会上看是陈晓方赢了,但是其实黄光裕方也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那就是“取消定向增发”一项获得了通过,为黄光裕方下一步与陈晓方争取国美控股权极为有利。

    9.28投票结果出炉,并不代表国美陈黄之争已经落下帷幕,后续控股权之争、370家非上市门店都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不过无论怎样,国美这场战争,已经让竞争对手苏宁电器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家电以旧换新

    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是国家为了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一项重要政策,从2009年6月1日起实施,截至2010年5月23日,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突破500亿元,销售1312.8万台、回收旧家电1387.5万台。

其中今年3至5月份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环比增长21%,政策带动家电消费作用明显。
    家电以旧换新确确实实为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也确确实实拉动了家电的消费,但是却也爆出促销员、终端销售卖场、家电回收企业联手骗补的黑幕。另外,假如以旧换新政策一旦停止实施,是否会造成家电销售的大幅萎缩,尚且不得而知。

    总结:3D电视、智能电视、有线数字电视一体机,都是今年刚刚出现的新玩意,虽然仍然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却都得到了厂商的大力推广,消费之是否需要为其买单?笔者认为还是要从自己的实际使用情况而定,没有必要追求最新最潮的产品,因为或许过不了两年,这些功能,也就都升级或者淘汰了。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