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上海市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分析
2023-02-17 来源: 文字:[    ]

2006年进入卫生行政部门——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开始参与全市重点项目“公共卫生突发应急工程”、“上海市民健康网工程”的项目实施与管理工作;

2016年开始负责本市“社区综改和家庭医生责任制”和“1+1+1分级诊疗”信息化支撑项目相关工作;

2017年开始研究大数据DRGs医院病种指数用于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方法的探索;

2018年开始在全市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惠民移动服务平台的推广与应用;

2019年开始大数据DRGs用于病种赋值支付以及医保控费监管相关应用的研究。

2020年上海将加快推进本市医疗服务信息互联互通互认工作,实现全市所有公立医院100%接入率,并就规定的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项目互联互通互认。探索看病“移动支付不排队”,稳步推进与医保电子凭证、移动支付的系统整合,拓展医疗机构门诊、急诊、住院“全环节”的脱卡支付、在线支付范围。逐步实现统一号源管理。启动健康网三期建设,探索整合医联、医保系统。继续开展全行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保障工作,重点指导行业内单位做好信息系统等级保护2.0

目前,上海建立的医疗信息平台上,已经积累了近200亿笔临床诊疗数据,且每天的增量约1600万笔,是国内数据规模最大的卫生数据中心。

汇集全市公立医院数据的市级卫生数据中心已经初步形成卫生‘大数据’中心,初步建立市区卫生综合管理平台,涵盖医疗业务、医疗资源、公共卫生、药品监管等指标体系,具备支撑医改的信息化基础。

上海作为国内医疗先进城市,是国内较早推行医疗信息化和数据互通的城市之一。

目前,上海已建设“1+1+16”的市区两级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民本地看诊过程中经历的“分级诊疗”体系。由于强调逐层看诊,区域内医疗体系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提高医疗效率,有着相对更高频的沟通和协同,因此在信息打通方面有着内在的需求和动力,医疗信息打通只是水到渠成。

实际上,上海是全国“三医联动”改革的标杆,本地的医疗体系协同有着良好基础并已经深入社区。上海市持续推进区域医联体、专科医联体建设,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本次疫情期间,上海本地的协同能力得到了有效体现——道路、医疗、社区等多方,利用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实现疫情监测、防疫管控的精准化和全程化管理。

以上海“来沪人员健康动态观察系统”为例,系统由上海医疗信息化企业万达信息开发,连接了本地医疗信息平台和入沪的57道关卡,实现超300万人健康状况、行程登记。此后,系统还会将人群分类,联动上海本地对应的区域诊所、医院,针对敏感人群进行后续追踪,一旦发现疑似症状立刻就近收治,打造一条围绕新冠肺炎从来源到症状,再到诊断治疗的“全程防疫战线”。

据数据统计,2017-2022上海市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呈现不稳定增长,2017上海市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为18.10亿元,2021上海市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为27.97亿元,如下表所示:

图表    2017-2022上海市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