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武汉积极抢抓国家战略聚焦叠加的重大机遇,有效应对转型升级的繁重任务,全力推动“两个优势转化”取得新进展。发展优势加快重塑,武汉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
一、武汉产业体系及各区重点产业
武汉坚持制造强市战略,推进“965”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市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武汉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以武汉所能服务国家所需,域内新质生产力加速壮大。
二、武汉产业发展现状
(一)工业产业现状
2023年,全市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战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6个行业大类中,有9个行业产值过500亿元,4个行业过千亿元;在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458户,创历史新高。主导行业支撑有力,全市电子设备、汽车行业生产恢复明显,2个行业共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个百分点;烟草、石油加工、电气制造行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5.1%、17.2%和12.1%,3个行业共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3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增长较快,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6.3%。
(二)农业产业现状
2023年,全市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稳产保供,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6.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主要农产品中,粮食产量90.75万吨,增长1.3%;蔬菜产量820.59万吨,增长5.5%;水产品产量43.72万吨,增长2.4%;禽蛋产量10.84万吨,增长3.5%;生猪出栏186.75万头,增长63.9%;家禽出笼3675.68万只,增长6.7%。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869家,增长13.7%。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93亿元。
三、武汉重点产业布局
1.光电子信息产业
武汉光谷是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其光纤光缆占全国市场66%,国际市场25%,销量世界第一。光谷已经形成了一个创新生态,1.6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聚集,产业集群规模突破5000亿元。
聚焦光通信、激光、新一代信息网络等3个特色优势细分产业,以建设协同创新联合体和稳定配套联合体为主要抓手,打造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
2.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汽车产业是武汉市第一大支柱产业。经过32年的积淀发展,武汉经开区集聚9家整车生产企业,13家整车工厂,整车产能250万辆。为进一步推动汽车产业“增量转型”,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加强汽车产业链薄弱、关键环节招引培育,完善汽车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体系,目前,全区已拥有汽车零部件企业1200多家,形成了“电池+软件+芯片+传统零部件”的完整布局。
到2025年,武汉经开区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发展要实现四大目标。具体如图所示:
3.大健康产业
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工合理、协作共赢”的原则,构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生物农业和健康服务五大领域协同发展的“一城一园三区”新格局。
“一城”即光谷生物城,主要聚焦大健康产业总部经济建设、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农业产品研发、创新企业孵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技术平台支撑、产业政策探索与创新等功能,打造全市大健康产业的驱动核。
“一园”即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承接放大光谷生物城产业的溢出效应,主要聚焦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的规模制造,作为全市大健康产业实现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增长极。
“三区”即汉阳大健康产业发展区、环同济—协和国家医疗服务区和武汉长江新城国际医学创新区。其中,汉阳大健康产业发展区重点聚焦医药流通体系构建和中医药研发;环同济—协和国家医疗服务区充分发挥自身医疗卫生服务优势和临床资源对创新研发的支撑功能;武汉长江新城国际医学创新区定位以医学为主导,医、教、研、产、养融合创新发展,形成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地。
4.未来产业
武汉将重点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组建武汉未来产业研究院,推动产业特色化集聚发展。
围绕六大发展方向13个细分领域,武汉将力争到2027年,未来产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千亿元,打造5个以上、力争10个以上100亿级未来产业集群。到2035年,力争未来产业营业收入规模达到万亿级,打造2-3个千亿级产业、若干个500亿级产业。
四、武汉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1.推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着力增强高水平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光谷科学岛建设,推进神农设施、武汉光源等8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和预研预制,优化重组和新建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8家湖北实验室多出成果。着力培育高能级创新主体,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10万平方米以上,打造创新创业特色街区、特色小镇10个以上,新增市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40家。着力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推动科教融合发展。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建成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推进市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筹建武汉网络安全大学,实施职业教育“双优计划”,打造光谷、车谷两大市域产教联合体。
2.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构筑制造强市新优势,坚持新老并举,抓好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制造业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做强服务业新支撑,扎实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提档升级,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升级和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提升,打造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中心。开拓数字经济新赛道,以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推进应用体系化标准化,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创建数字经济一线城市。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扩容工程。
3.加快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千方百计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上下功夫,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力以赴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实施“项目投资比拼年”行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多措并举构建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推动安居链、九州医药等5个供应链平台高效运行,支持湖北国控、湖北楚象、长江国贸等供应链企业发展壮大,组建光电子、高端装备、供销、农业等领域供应链企业,引育一批快递、仓储、货代、物流、供应链金融等龙头企业,对接融入全省数字化“天网”、物流“地网”、供应链“金网”、贸易服务“商网”,有效衔接供需,融通消费投资,更好畅通经济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