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电厂是一种通过软件和智能技术整合和管理分布式能源资源的系统,它能够实现分布式电源、储能、可调负荷等资源的聚合、协调和优化,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025年4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虚拟电厂的定义、功能定位及市场机制。
一、虚拟电厂定义
虚拟电厂是一种通过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系统,实现DG、储能系统、可控负荷、电动汽车等DER的聚合和协调优化,以作为一个特殊电厂参与电力市场和电网运行的电源协调管理系统。虚拟电厂概念的核心可以总结为“通信”和“聚合”。虚拟电厂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协调控制技术、智能计量技术以及信息通信技术。
二、虚拟电厂行业发展政策
近年来,中国虚拟电厂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虚拟电厂行业发展与创新《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电力市场监管办法》等产业政策为虚拟电厂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具体情况列示如下:
三、虚拟电厂行业发展现状
1.社会用电量
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985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94181亿千瓦时。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3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第二产业用电量638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第三产业用电量183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49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
2.中国虚拟电厂市场规模
中国虚拟电厂已从政策试点迈入规模化、市场化新阶段,千亿级市场正在形成。预计2025年中国虚拟电厂市场规模将达102亿元,到2030年,虚拟电厂市场规模有望超过千亿元。
3.虚拟电厂调节能力
发改委数据显示,随着虚拟电厂的不断规范,全球虚拟电厂调节能力将不断增长。预计到2027年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
4.虚拟电厂最大负荷
随着政策驱动、新能源消纳需求及技术创新(AI、V2G)为三大核心驱动力,而市场机制完善、标准统一及用户激励将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虚拟电厂将从“政策试点”迈向“市场化规模应用”,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调节工具。2025-2030年,中国虚拟电厂最大负荷将从16.3亿千瓦增长至20.1亿千瓦。
5.虚拟电厂企业布局情况
中国虚拟电厂行业已形成“电网侧聚合+用户侧协同”的双向发展路径,头部企业依托AI算法、V2G技术及标准化协议构建技术壁垒。政策推动下,虚拟电厂调节能力目标明确(2027年2000万千瓦),市场加速向规模化、跨区域协同演进。技术融合(如区块链、5G)与商业模式创新(如碳交易、调峰权交易)成为竞争核心,未来需强化设备兼容性及市场机制灵活性以释放千亿级市场潜力。
四、虚拟电厂行业重点企业
1.国电南瑞
国电南瑞是国家电网旗下核心电力自动化企业,业务覆盖智能电网、特高压、柔性输电等领域,是国内唯一实现电力系统全产业链产品覆盖的龙头企业。
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3.13亿元,同比增长13.11%;实现归母净利润44.73亿元,同比增长7.5%。2023年主营产品包括智能电网、数能融合、能源低碳,营收分别占整体的49.71%、21.59%、18.69%。
2.特锐德
特锐德是充电桩设备制造与运营商,旗下特来电占据国内充电桩市场近30%份额,同时布局“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三网融合的虚拟电厂生态。特锐德以电动汽车充电网为载体,聚合分布式光伏、移动储能等资源,构建虚拟电厂平台,实现调峰调频、需求响应及绿电消纳,可调度资源容量超1500MW,年调度电量超6200万KWh。
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4.9亿元,同比增长11.56%;实现归母净利润4.47亿元,同比增长101.35%。2023年主营产品包括电动汽车充电网及其他、系统集成业务、箱式设备,营收分别占整体的41.37%、23.26%、21.07%。
3.国网信通
国网信通是国家电网旗下信息通信业务核心平台,专注于电力数字化、物联网及能源互联网技术服务。国网信通依托国家电网资源,提供虚拟电厂信息化支撑平台,整合通信技术、大数据分析及区块链技术,优化分布式能源调度与交易机制。
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7.47亿元,同比下降4.87%;实现归母净利润2.98亿元,同比下降12.87%。2023年主营产品包括云网基础设施、电力数字化、企业数字化,营收分别占整体的47.42%、26.79%、25.48%。
4.东方电子
东方电子是国内电力自动化领域领先企业,主营智能电网、综合能源管理及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东方电子开发虚拟电厂调控系统,聚焦源网荷储协同优化,支持分布式光伏、储能及可控负荷的聚合管理,提升电网灵活性。
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6.31亿元,同比增长12.95%;实现归母净利润4.21亿,同比增长22.03%。2023年主营产品包括智能配用电业务、调度及云化业务、输变电自动化业务,营收分别占整体的57.02%、17.01%、9.62%。
5.朗新集团
朗新科技集团是能源数字化服务商,核心业务为电力营销系统、充电桩运营及家庭能源管理。朗新科技重点布局居民侧虚拟电厂,开发家庭储能与电动车V2G(车网互动)技术,拓展分布式资源调控场景。
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6.99亿元,同比增长3.77%;实现归母净利润1.6亿元,同比下降21.95%。2023年主营产品包括软件服务、平台运营、智能终端,营收分别占整体的53.93%、35.73%、6.67%。
五、虚拟电厂行业发展前景
1.技术驱动与标准统一提升行业聚合能力
虚拟电厂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及区块链技术实现海量分布式资源的精准聚合与实时调控。例如,华为“PowerX”平台支持百万级设备接入,腾讯云AI模型预测精度达95%,区块链技术保障交易透明性。技术标准化方面,国家计划2025年启动聚合响应标准制定,推动IEEE 2030.5协议落地,解决设备协议异构问题(如IEC 61850与Modbus并存)。这将显著降低资源接入成本,提升调度效率,为行业规模化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2.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优化释放行业活力
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虚拟电厂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的地位,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投资运营。深圳、上海等地试点要求商业楼宇100%接入虚拟电厂平台,山西、江苏等省已实现虚拟电厂常态化参与现货市场交易。政策还推动辅助服务品种创新(如调峰权交易、电力期货),提升收益稳定性,解决当前电价补偿波动大、商业模式单一的问题。这一机制优化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加速行业市场化进程。
3.多元场景协同增强电力系统韧性
虚拟电厂通过聚合分布式光伏、储能及可调节负荷(如充电桩、工业产线),在新能源消纳、尖峰负荷调节及跨区域电网协同中发挥关键作用。例如,上海虚拟电厂最大调节容量达70.43万千瓦,等效于大型火电机组;深圳通过1.8万根充电桩实现秒级调峰响应。未来,车网互动(V2G)、居民侧空调负荷调控等场景将进一步拓展,结合碳交易机制(如需求响应减排量折算CCER认证),构建“源-网-荷-储”全链条协同体系。这种多场景联动将增强电网应对新能源波动和极端天气的能力,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向高弹性、低碳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