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2024年厦门市重点产业规划布局分析
2024-11-18 来源: 文字:[    ]

厦门岛,古称嘉禾屿,别称鹭岛。福建省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端,西接漳州,北邻泉州,东南与大小金门和大担岛隔海相望,是闽南地区的主要城市,与漳州、泉州并称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经济区。近年来,厦门市加快构建动能持续、梯次发展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厦门市产业发展现状

1.厦门市经济发展概况

2023年,厦门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8066.49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73亿元,下降4.0%;第二产业增加值2867.94亿元,下降2.8%;第三产业增加值5170.81亿元,增长7.0%。三次产业结构为0.3∶35.6∶64.1。

2.厦门市工业运行情况

 

2023年,厦门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上年持平。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6.7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35个行业大类中有12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总量前三位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6.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0.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3倍,三大行业合计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7.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6.0%,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增长36.8%。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下降8.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2%。

二、厦门市产业体系

厦门市做优做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四大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文旅创意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前沿战略材料、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深海空天开发等六个未来产业,构建动能持续、梯次发展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厦门市产业布局

1.厦门市产业空间布局

厦门明确新城片区、产业园区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注重差异化、特色化和协同化发展,强化空间资源保障,形成全市产业发展“一张图”。打造“一岛三带”产业空间格局。

2.厦门市产业功能区布局

(1)产业功能建设重点片区

厦门市引导“产业+生活”融合互动发展,高标准建设同翔高新城、翔安航空新城等园区载体,建设产业功能先进、空间布局有序、社会服务完备、园区治理有效的产业新城。加快推进生物医药港、机械工业集中区等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两岸金融中心、软件园、前场物流园、新经济产业园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施园区标准化改造提升。按照园区功能定位,加强项目准入遴选,促进产业集聚、集约、绿色发展,大力提升用地产出效率。推进闽西南区域产业协作,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2)闽西南协同发展区

福建省正以厦门为龙头,推进厦门、漳州、泉州、三明、龙岩等市区域协同发展。厦门市着力发挥牵头作用,围绕产业链、价值链,推动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四、厦门市重点产业规划布局

1.支柱产业

(1)电子信息

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及物联网、信创、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行业应用软件等软件信息服务业。从产业布局来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马銮湾新城、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同翔高新城翔安片区、翔安新城、翔安南部片区。

(2)机械装备

厦门市机械装备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电力电器、航空维修制造、新能源汽车以及高档机床、精密仪器等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从产业布局来看,机械装备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同翔高新区同安片区、翔安新城海洋片区以及机场片区。

(3)商贸物流、金融服务

厦门市商贸物流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会议展览等商贸服务业,以及冷链物流、城乡配送、智慧物流和绿色物流等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金融科技、财富管理、绿色金融、航运金融等现代金融特色业务。

2.战略性新兴产业

厦门市积极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文旅创意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生物医药重点发展创新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服务及新兴前沿领域;新材料重点发展光电信息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等领域;新能源重点发展新能源电池、光伏、储能、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领域。文旅创意重点发展影视、网络视听、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动漫游戏、艺术品、音乐等领域。

3.未来产业

厦门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前沿战略材料、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深海空天开发等六个未来产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五、厦门市产业发展规划

厦门市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扩增量优存量,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构建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三次产业加快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27%以上,培育电子信息、航运金融贸易、文化旅游会展三大万亿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达100家,其中超100亿元企业50家。

1.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

发展壮大电子、机械两大支柱行业,不断提升制造业规模水平,大力发展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电子产业,促进软硬件结合,打造“芯-屏-端-软-智-网”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围绕航空工业、汽车、电力电器、工程机械等重点领域,加强智能制造能力建设,大力培育机器人、精密数控机床等行业,提高机械装备产业市场竞争力。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2.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现代物流、文旅会展、金融服务等优势产业集群提质增效扩容,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性强、品牌化的现代服务经济体系。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推动研发设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法律服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推动教育、健康、育幼、养老、文化、家政、体育、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加速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3.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构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支柱,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导:数字创意和海洋高新为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体系。加强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两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争取新增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等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构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研究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密切跟踪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趋势,超前谋划柔性电子、开源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空天技术动力、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未来“新赛道”产业。

4.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转型方向,通过产业赋能改进生产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提高供给质量。推动食品、水暖厨卫、运动器材、眼镜、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商贸、物流等传统服务业向新兴化、品牌化发展,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