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肽药物市场集中在免疫、胃肠道止血和肿瘤三个治疗领域。胸腺五肽、胸腺法新、生长抑素、奥曲肽、曲普瑞林、戈舍瑞林和鲑鱼降钙素等是销售额超过十亿元的重磅品种,亮丙瑞林、硼替佐米的销售额接近十亿元,去氨加压素、特利加压素、丙氨瑞林和缩宫素的销售额超过一亿元。
外资企业占据了我国多肽药物销售的主要市场。除胸腺五肽外,诺华、雪兰诺、益普生、阿斯利康和辉凌等国外企业占据了大宗品种的主要市场份额。国外企业最早在中国市场进行多肽药物的销售,积累了宝贵经验;国外大型制药企业具有丰富的产品线,可以与多肽产品形成协同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国外大型制药公司的多肽制剂更加成熟,形成了极高的技术壁垒。国内企业生产的普通剂型难以与国外企业生产长效多肽制剂竞争,这一现象在肿瘤领域尤为明显。曲普瑞林、戈舍瑞林和亮丙瑞林是国内市场销售份额最大的抗肿瘤多肽药物。国外产品均为微球缓释制剂,国内只有丽珠药业和北京博恩特的亮丙瑞林微球上市,其他国内厂家的瑞林类产品均使用普通注射剂型。结果,丽珠和博恩特从武田制药手中夺得 30%的亮丙瑞林市场份额。成都天台山、长春金赛、翰宇药业等 5 家公司生产曲普瑞林产品,仅 2%的市场份额。戈舍瑞林市场更是阿斯利康一家独大,成为外资企业的游戏。而在急救药物,如生长抑素、去氨加压素市场,由于产品均为注射剂,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可见,多肽制剂技术是国内多肽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