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实施强科技行动以来,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突破口和关键驱动力,出台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甘肃科技进步贡献率61%,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51.7%,科技综合创新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第23位、西部第6位,科技综合实力保持在全国第二梯队。
一、科研投入与成果
甘肃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R&D经费投入及R&D经费投入强度持续增长,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二、科研人才资源
近年来,甘肃通过改革科技体制机制、优化科技人才计划体系,营造了有利于人才“稳育引用”的良好发展环境,人才规模持续扩大,人才总量由2018年的209.7万人增长到236.4万人,全省人才贡献率达到24%。
“十三五”以来,甘肃先后有12名科技工作者获“何梁何利奖”,7名在甘外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三、科研主体资源
(一)高新技术企业资源
甘肃省深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接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2024年,甘肃省向国家推荐报备高新技术企业908家,总数达到2463家(以国家获批为准),同比增长16.23%。新认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589家,总数达到1762家,同比增长25.23%。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541家,同比增长24.5%。
(二)科研机构资源
甘肃省拥有丰富科研资源,近年来,甘肃省科研机构数量持续增加,经费收入总额持续增长。2023年甘肃科研机构247个,经费收入总额90.79亿元,2019-2023年复合增长率超10%。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9个,省级科研机构64个,市州级科研机构174个,占比超70%。
1.甘肃国家级科研机构
(1)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简介: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隶属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所是主要从事口蹄疫、间非洲猪瘟、包虫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理论和防控技术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是动物疫病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之一,拥有国家参考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8个、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国际平台9个,研究所拥有我国体量最大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设施集群,拥有疫苗和诊断制剂成果转化产业基地4个。
研究方向:国家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生物制品产业、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
研究成果:获国家奖14项,获疫苗和诊断制剂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9项,高居全国第一,国家二类和三类新兽药证书49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444项、国际发明专利24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9项,为国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净化和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关键技术和产品,引领了动保行业发展。国际上首创口蹄疫反向遗传技术疫苗、口蹄疫猪用高效疫苗和标记疫苗,获一类新兽药证书2个,国际首例猪和牛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疫苗,获一类新兽药证书2个。创制的口蹄疫苗是我国口蹄疫防控主导产品,是动物疫苗产业的标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被评为科技部“十三五”健康养殖领域五大标志性成果之一。
(2)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简介: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于1996年由原中兽医研究所(1958年建所)与兰州畜牧研究所(1979年建所)合并成立,是一所涵盖畜牧、兽医、兽药、草业4大学科研究的中央级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畜牧、兽医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创新单元。
研究方向:畜牧、兽医2个一级学科和动物资源与遗传育种、草学、动物营养与饲养、兽用药物、临床兽医学5个学科领域,14个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承担科研项目2100余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234项,其中国家奖12项,省部级奖185项。培育牛羊猪新品种6个,牧草新品种18个。创制国家一类新兽药4个,获新兽药、饲料添加剂证书81个。制订国家及行业标准57项。发表科技论文6950篇,其中SCI收录605篇,编写著作345部。授权专利1314件,其中发明专利394件。授权软件著作权60项。编辑出版《中兽医医药杂志》和《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个全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草食动物科学》于2023年入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3)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简介:研究所是根据1956年周总理指示设立的原子核科学研究基地,前身为1957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1962年正式使用现名。现有职工98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及高层次研究骨干近百人,在读研究生800余人。
研究方向:原子核物理、原子分子物理、放射生物学、核材料与工艺技术、乏燃料后处理技术、核技术相关材料科学、同位素研发、粒子加速器等。
研究成果:先后合成了铀最轻的同位素214U等40个新核素;首次测量35个短寿命原子核的质量;原创提出解决核电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思路”—加速器驱动先进核能系统;突破强流离子加速器核心技术;转化了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辐照诱变育种、核孔膜等多项应用研究成果;各类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近200项,其中国家科技奖励18项。
(4)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筒介:2016年6月24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在兰州成立。西北研究院实行院长负责制,整合了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2023年5月17日,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由西北研究院的下属事业单位调整为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
研究方向:高寒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重大工程研究。
研究成果:西北研究院李双洋团队主持完成的项目“黄河上游复杂环境下路隧工程全生命期服役性能调控关键技术”、祁元团队主持完成的项目“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及典型示范应用”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罗栋梁团队等主持完成的项目“气候暖湿化驱动下江河源区冻土的响应机制及其环境效应”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同时,西北研究院参与完成的项目有5项获奖,其中1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5)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简介:1955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为支持国家石油基地建设,开展有关石油开采及加工精炼的科学研究,将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化学、分析化学润滑材料三个研究室迁至兰州,成立“西北石油研究室”,经过多年发展于1962年6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兰州化物所)。
研究方向: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
研究成果:获得科技奖励25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1项(含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2项、摩擦学领域国际最高奖1项。每年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超过1000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及引用的论文数量名列国内科研机构前列。每年申报400余件的国内国际专利,2023年授权专利291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中国科学院同类科研机构中排名前列。主持完成的“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研究项目,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形成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工业化技术,先后在国内建立了多套工业生产装置。
2.高等院校
(1)兰州大学
简介: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兰州大学共有4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前沿科学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等领域成果丰硕,在化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有多项国家发明及科技创新奖项。兰州大学获批2024年度集中接收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5项,获批直接经费1.47亿元,立项数占甘肃省总项目数的36%,直接经费占甘肃省总直接经费的43%。2024年度在项目获批总数及人才团队类项目方面持续突破,较2023年同比增长32%。
(2)兰州交通大学
简介:兰州交通大学在土木结构、环境保护、信息工程、自动控制、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装备制造、绿色能源、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形成了核心技术和优势产业,部分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水平。学校参与了青藏、兰新、兰渝等多个铁路重大项目的研究与建设工作,是全国承担青藏铁路科研项目最早的高校,解决了青藏铁路冻土这一世界性难题。现有铁路四电BIM与智能应用铁路重点实验室等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集成电路产业研究院等3个省级研究院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数达到72个。
科研成果:兰州交通大学近五年承担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4000余项,总经费达到了7.81亿元。兰州交通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4项,以参与单位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8项,其中参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甘肃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
(3)兰州理工大学
简介: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现有“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基地6个、教育部科研基地7个,拥有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有经工信部批准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科研成果:近五年来,兰州理工大学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473项,累计实现科研进款8.8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8项、国家社科基金2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重点项目3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209篇,以第二单位在Nature、Science发表文章各1篇,获得省级科技一等奖11项,授权专利1823项,连续多年获甘肃省专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是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工作验收的高校。
(4)甘肃农业大学
简介:甘肃农业大学是农业农村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中西部百所高校之一、甘肃省高水平大学,是以农业学科为优势特色,理、工、经、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1950年更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更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历经“三易其址、四更其名”。
科研成果:近五年,全校承担科研项目2739项,到位总经费达6.5亿元,获省部级奖励104项,授权专利2500多项,第一主编出版专著教材6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600多篇,在草业科学、动物科学、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节水农业、林果产业、农机装备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培育出亩产超万斤的加工型“甘农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超强抗寒“陇油”系列冬油菜新品种等农作物新品种、新品系,研发出国内首台藜麦、胡麻联合收割机。
四、科研平台资源
目前,甘肃省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技术创新中心133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7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1个;基础学科研究中心9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9个;国合基地98个;新型研发机构38个;科学数据中心8个。这为甘肃优势学科、重点领域开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发挥了支撑引领作用。
(一)在甘全国重点实验室
1.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兰州大学
研究方向:草地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抗逆机制;草类植物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草种生产与高效草地农业;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生态修复。
主要成效:实验室已获批国审、省审牧草新品种16个(国审7个):修订牧草种子检验国家标准10项;研发的旱区集水农业生态理论与技术推广面积逾亿亩;治理退化草地800余万亩;提出的“粮改饲”等建议被中央采纳,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2.动物疫病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兰州大学
研究方向:聚焦禽流感、口蹄疫、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和人兽共患疫病的防控关键技术,系统开展流行病学、病原学、致病与免疫机制研究,开发精准、快速、高通量的检测与诊断技术,研制安全、高效的新型疫苗,构建防控、净化、根除的综合技术体系等研究内容。
主要成效:先后获国家科技奖励1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61项,创制疫苗和诊断试剂等新兽药55项,其中一类新兽药8项;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9项,授权发明专利45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500余篇;成果转化16.9亿元,支撑5家上市企业、9家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累计销售突破600亿元,为控制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十四五”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及其他项目(课题)122项,在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3.镍钴共伴生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金川集团
研究方向:镍钴共伴生资源绿色高效勘查及采选;镍钴金属低碳高效冶金;伴生铂族金属高效富集提纯;高纯化及高质化镍钴铂族金属基础原材料开发。
主要成效: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58项,产学研项目109项,70%以上的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108件,发表论文128篇;修制订国际标准2项,国行标49项。
(二)在甘国家重点实验室
1.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兰州大学
研究方向:有机合成方法学;天然产物全合成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材料化学。
主要成效:分离鉴定了以陇药、藏药和西北优良牧草为代表的50余种植物中的次生代谢物成分,构建了西北特色天然产物库,发展了基于半频呐醇重排的碳-碳键构筑新方法,实现了多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天然产物全合成。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近千余项,年平均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迄今获得国家级奖励7项,2000年以来,共获省部级奖励22项。与金川集团公司联合成功开发了2类硫化铜镍矿的新型浮选药剂,形成了4000公斤级生产工艺,增加产值2.5亿元、利润1.3亿元;依靠核心技术获得超过1000万元的风险投资。
2.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研究方向:土、岩等介质冻融过程及相关的力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特性和模式,及其在解决工程、环境与资源问题上的应用。
主要成效: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30多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4项等;2015年-2018年共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81/106篇;参编国家标准1部、行业规范1部,提交研究报告1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9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
3.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方向:羰基合成:基于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催化羰化反应;基于甲醛、甲醇的催化羰化反应;非传统羰源的羰基合成反应研究。选择氧化:低碳烃的选择氧化和定向转化;仿生催化选择氧化;新型选择氧化反应研究。
主要成效:研制出国内首创的丁烯制丁二烯和异丁烷制异丁烯催化剂;近年来实施10万吨过程技术许可7套,完成了全球首个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万吨示范线;开发出二氧化碳制碳酸酯国际原创催化体系,推进实施15万吨/年的工业化生产,支撑新能源产业;探索二氧化碳捕集、转化、光电耦合等一体化的系列颠覆性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等奖3项。近五年来发表SCI研究论文900余篇,获授权专利180余件(包括国外专利4件)。
4.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方向:摩擦学理论及摩擦化学;特殊工况摩擦学;材料摩擦磨损与表面工程;高性能润滑防护材料。
主要成效:实验室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规范了固体润滑材料的产品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5.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研究方向:冰冻圈过程、机理和模拟;冰冻圈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冰冻圈灾害、影响与适应对策。
主要成效:实验室一直将南北极冰冻圈考察作为核心任务,开展了包括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以及北极黄河站在内的长期考察研究,并取得了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发表与极地冰川学相关的论文超过500篇,出版了《南极冰盖表层雪冰内物理过程和现代气候环境记录》《南极冰川学》等专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一)、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奖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二)等多项荣誉。
6.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研究方向:镍钴金属材料及先进加工;轻金属半固态加工及表面改性;异种金属连接;有色金属再利用。
主要成效:实验室开展西部关键有色金属低成本提取与电解精炼提质、高性能新材料设计与制备以及先进加工及服役评价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引领镍、钛金属制备加工关键技术突破并实现重大工程典型示范应用,形成我国自主可控的镍、钛金属材料核心技术体系,推动镍、钛变革性产业技术发展。实验室提出镍基合金的素化理念,发展了微纳异质结构超常强韧化不锈钢方法;创新了低成本绿色电化学提钛新技术并完成万安级示范;建成10吨/年4N高纯钛熔盐电解精炼生产线;研制出国内首套低成本高强高耐蚀钛/钢复合结构岛礁YF。
7.大型电气传动系统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天水电气传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方向:电气传动系统与装备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系统;大型电气传动电力电子共性技术研究;石油钻机电气传动系统技术;粒子加速器特种电源技术;矿井提升机电气传动系统技术。
主要成效: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省级项目16项和地市级科研项目8项;开展自主研究项目25项,实施开放基金课题5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90项,外观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52项;发表论文176篇;完成了19项新产品成果登记,14项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3项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2项鉴定为国内先进;主持/参与起草国家/行业标准14项。
8.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研究方向:作物抗逆丰产与品质性状基因发掘;作物抗逆优质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培育;干旱生境作物生产系统抗逆增产调控。
主要成效:揭示了作物逆境适应与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为雄性不育系在作物制种过程中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为作物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生物学理论基础;研发了国内领先、系统配套的作物多生境表型获取平台和作物智能育种信息平台,培育了马铃薯和玉米系列重大品种;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等420余项,各类项目累计经费超28.16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7项;审定作物新品种23个;获得发明专利66项;制定行业、地方标准42项;发表论文2476篇。
(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简介:研究中心于2007年11月16日经科技部批准依托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大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是我国镀膜行业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工程中心。
研究方向:绿色镀膜技术、绿色镀膜新材料、绿色镀膜新能源(聚光太阳能)。
研究成果:研发了8类20种型号的产品并全部实现了产业化推广;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它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申请专利51件,其中发明专利31件;获得授权专利29件,其中发明专利15件;获得11项软件著作权;获得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和18项软件产品;制定并实施了8项国内首部企业技术标准。
2.国家种子加工成套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简介:研究中心依托酒泉奥凯种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积极追踪国外种子加工科研动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形成新技术,提高我国种子加工技术设备的水准和质量,打造国际一流种机产品。
研究方向:种子、粮食、蔬菜、花卉、牧草、林果及各种农作物种子清选加工、干燥、仓储等多个领域。
研究成果:拥有专利400多件,其中PCT专利4件,发明专利近50件,参与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订。
3.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简介:2005年经科技部批准,依托金川集团建设了国家镍钻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通过验收正式挂牌,是甘肃省第一家挂牌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电池材料、气化冶金、粉体材料、高纯金属、金属压延加工、贵金属材料、银产品、镍钴盐类等。
科研成果: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以来,通过持续技术攻关,在高功率型三元材料、高镍低钴、高电压单晶三元材料等方面实现技术领先优势,成功开发出满足不同领域用户需求的羰基镍粉、铁粉、镍丸、镍铁合金粉产品。
4.国家干燥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简介:国家干燥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于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干燥所组建,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于节能环保型干燥技术及装备工程化研发的国家级专业科研中心,集试验、研发、设计、制造、技术服务于一体。
研究方向:研究中心专门从事节能环保型干燥技术及装备工程化研发,总部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负责技术开发及市场推广。
科研成果: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重大装备开发和国产化攻关研制课题近200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00多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省部级奖励50余项,取得国内外专利500余项,发表论文近500篇,干燥行业标准及相关书籍专著23部。研究中心完成了我国石化装置90%的大型干燥设备和配套后处理系统的国产化攻关研制工作,实现了技术和产品出口,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干燥行业技术水平。
5.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简介: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首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8年由敦煌研究院联合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兰州大学、浙江大学共同组建。
研究方向:研究中心以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创新为主要研发方向,重点进行保护材料与修复加固工艺、文物数字化、环境监测和控制等关键技术的工程化研发。
科研成果:研究中心研发出的干旱环境土遗址保护成套技术、古代壁画保护成套技术、文物数字化技术成功应用于我国200多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抢救了一大批濒危文物,引领了我国古代壁画和土遗址技术的发展。此外,中心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任务,制定了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奖励。研究中心的成果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还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