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中资银行理财产品运行模式
2012-07-06 来源:弘博报告网整理 文字:[    ]

   目前中资银行发出的理财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债”类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都走了一种“资金池”模式。但这个“池子”里有些什么标的,银行仅以“投资于多种资产组成的资产池,包括优质企业的受益权、信贷资产等”字眼一笔带过,并不明确公布。 雾里看花的“资金池” 起初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标的很单一,基本上是债券或者本外币的结构性存款和部分信托产品,银行将这些标的包装成产品来募集资金,投资期限和收益率也完全按照投资标的进行设计和测算。然而,这些产品的收益率很快就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投资标的逐渐多样化,特别是银信合作产品的引入,银行摸索出一套“资金池”的发展模式。 以票据市场类为例,银行方面会建一个“票据池”,银行就像个采购员,采购央票、银票、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等,将其虚拟地置入一个池子内;银行同时对应的建立一个“资金池”(规模大致与“票据池”相当),向市场募集一笔资金来购买银行采购来的票据。
    “资金池”从表面上看,就是将资金聚拢混合在一起运作,银行通过滚动发行理财产品不断募集资金,每一种理财产品的发行时间、投资期限、预期收益率虽然不同,但是募集的资金都进入同一个“池子”,同时,银行借助信托平台不断拿出信贷资产组建“资金池”,多只理财产品同时对应着资产池里的多笔资产,单笔产品的收益与整个资金池挂钩。正是因为这样混合运作模式,“资金池”业务成了一个“黑匣子”,多款产品无序对应着多款标的,客户如同雾里看花,无法知悉投入的资金具体买了什么,也就无从评估其中风险。 “期限错配”保收益 为了保持“资金池”持续运作,使理财产品获得高收益,银行通常选择滚动融入期限短、成本低的资金,投向期限较长、收益更高的资产。简单的说就是“短钱长投”和“滚动发售”,通过期限利差来实现银行利益的最大化。可以说,期限错配正是“资金池—资产池”获利的原理,因为除了产品销售、托管等费用,产品说明书中会约定:理财资金运作超过预期最高收益率的部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堂而皇之的落入银行口袋。

   “短钱长投”是指以期限错配的方式,确保银行的中间盘剥收入。比如银行以8%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进行一批1年期的融资项目(债券或票据),就是“长投”;然后,银行再以相应规模一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卖出12期,就是“短钱”。即便一月期产品给出4%-5%收益率,银行在中间的收入还有3%-4%。而收益率基本是参考发行产品时市场上资金面的情况、同业竞争情况而定,银行对手中的“资产池”进行成本和收益估值,然后将成本通过产品分摊给投资者,再将收益分给银行管理部分、托管部分、销售和渠道部分、信托费用部分,最后留下的给产品购买人,参考理财产品期限进行定价。

   类似的产品,期限不同收益率不同是摆在台面上的,顾客资金量不同收益率不同则是暗箱操作的。这也就是VIP或者大资金客户,在同款理财产品收益率上会多得0点几个百分点或是更多。 既然有“短钱长投”的期限错配,就要防止“短钱”可能带来的资金缺口。由此,银行采取“滚动发售”的方式,前一款产品到期,后一款产品跟上,始终保持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池内。即便如此,还是会遇到短期资金面偏紧导致产品可能销售遇冷,这时银行往往会推一些超短期产品,并适当提高收益率。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旦资金面紧张的时候,银行总会有期限短,收益高的理财产品发售。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