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外资银行理财产品运行模式
2012-07-06 来源:弘博报告网整理 文字:[    ]

    与中资银行的“资金池”业务有所不同的是,目前在国内发售的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多为“股”类理财产品,多见形式为“结构化产品”和QDII代客境外理财产品。 不同于中资银行“资金池”产品的“假”理财,外资银行的这些产品是真正在帮客户进行海外投资,让客户的资金可以参与其本身无法触及的投资领域或品种,也真是因此,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有可能到期获得高收益,但也可能出现零收益,甚至亏损。 “基石”+“期权”
    “结构化产品”是目前外资银行发售的主流理财产品形式。最常见的“结构化产品”结构基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风险控制的“基石”,一部分是争取收益的“期权”。两者的占比分配取决于该产品对收
    益的预期以及对风险的承受程度。 “基石”部分是指,银行将客户投资本金的相当一部分来做无风险投资或交易,产生一个固定的预期收益。比如:零息债券、利率掉期等,其目的只有一个——保证一个固定收益。 在保证一个固定收益后,银行开始拿风险资产去进行“期权”投资。例如,就一款保本型产品,银行用85元购买了到期面值100元的零息债券,这样银行就有15元的“期权”投资配额。 目前的期权投资有四大市场,主要是利率市场、汇率市场、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其中,商品市场的黄金和原油ETF较为流行,不少产品与之挂钩,争取高收益。 除了“结构性产品”,外资银行还有不少QDII产品。有所不同的是,QDII产品不一定会设置“基石”部分,所以其投资宽度较大,面临市场风险和收益波动也较大。 “收益+风险”双重压力 外资银行发行的产品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市场。而本来对市场风险有着一套控制体系的外资银行,又面临中资银行产品高收益率的压力。 金融市场有句话“风险和收益永远是匹配的”。本来外资银行开发的低风险产品中,一般1-2年期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都在8%以下,但是当中资银行通过“资金池”的业务模式把1月期产品的收益率都做到5%以上时,外资银行8%以下的产品肯定不能让顾客满意。此外,诸如影子银行、民间借贷等越来越多的投资收益渠道,也压迫着外资银行开发更高收益率的产品。 在国内,外资银行本就失“地利”,所以不得不采取保守为上。像中资银行那样游走于灰色地带,不断与监管层玩“猫鼠”游戏,是想都不敢想的。所以当市场不景气,争取高收益难度较大时,外资银行只能“硬着头皮”开发高风险产品以争取客户。

    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还在发展阶段,客户往往对投资产品的收益率是高期望,但对风险性认识不够,甚至不愿承担风险。一旦出现问题,银行方面会受到投资者的抱怨和监管部门谴责的双重压力。 实际上为了留住客户,外资银行做产品已经是“顺周期”,哪个市场好就卖哪一类产品,以满足客户的“追涨”心态,但事实上应该是当一个市场积聚泡沫之时,银行应该帮助客户回避,做逆势配置。但银行方面如果真这么做,那产品销量一定下降。 除了市场风险外,外资银行的产品还面临着另一重风险,即对手投行的信用风险。外资银行在选择产品的对冲对手时其实是有余地的,如果对手评级较高,即信用风险较弱,其要价也必然较高,产品的利润就会摊薄,因此,有些银行在受到市场压力时,就会选择评级靠后的对冲机构,这意味着,产品承受的对手信用风险就会增加。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